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地下水污染组分模拟及预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数值模拟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2 弥散试验的发展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本论文特色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1页 |
2.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2 气象与水文 | 第18页 |
2.2.1 气象条件 | 第18页 |
2.2.2 水文特征 | 第18页 |
2.3 经济条件 | 第18页 |
2.4 工程概况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7页 |
3.1 地质条件概述 | 第21-25页 |
3.1.1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3.1.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3.1.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5页 |
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5页 |
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25-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水文地质试验 | 第27-35页 |
4.1 渗水试验 | 第27-28页 |
4.2 土柱淋滤试验 | 第28-29页 |
4.3 抽水试验 | 第29-30页 |
4.4 弥散试验 | 第30-34页 |
4.4.1 试验场地选择 | 第30页 |
4.4.2 示踪剂和测试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4.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4.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地下水水流模型 | 第35-51页 |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5-37页 |
5.1.1 地下水模型建立的目的和总体思路 | 第35页 |
5.1.2 含水层结构概化 | 第35-36页 |
5.1.3 模拟区范围和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5.2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5.3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 第38-50页 |
5.3.1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与确定 | 第38-41页 |
5.3.2 模型运行的初始条件 | 第41页 |
5.3.3 应力期的确定 | 第41-42页 |
5.3.4 计算区剖分 | 第42页 |
5.3.5 源汇项的计算 | 第42-44页 |
5.3.6 模型运行 | 第44页 |
5.3.7 模型识别和验证 | 第44-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 第51-72页 |
6.1 溶质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6.1.1 特征污染物的选取 | 第51页 |
6.1.2 污染途径分析 | 第51-52页 |
6.2 地下水溶质模型的求解 | 第52-54页 |
6.2.1 溶质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6.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53页 |
6.2.3 监测点布设 | 第53页 |
6.2.4 时间离散 | 第53页 |
6.2.5 弥散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6.3 地下水溶质模型的预测 | 第54-71页 |
6.3.1 现状溶质运移模拟 | 第54-59页 |
6.3.2 帷幕灌浆后溶质运移模拟 | 第59-63页 |
6.3.3 回水管道出现问题情景下溶质运移模拟 | 第63-67页 |
6.3.4 弥散度灵敏度分析 | 第67-7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