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辽宁工业旅游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1 大量工业遗产的出现第14页
        1.1.2 辽宁工业经济第14-15页
        1.1.3 国内、外及辽宁工业旅游的兴起和发展第15-16页
        1.1.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16-17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8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8-24页
        1.3.1 国外的发展与研究情况第18-21页
            1.3.1.1 工业旅游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1.2 国外工业遗产景观第19-21页
            1.3.1.3 国外工厂观光旅游景观第21页
        1.3.2 国内的发展与研究情况第21-23页
            1.3.2.1 国内工业旅游的发展第21-22页
            1.3.2.2 国内工业遗产旅游景观第22-23页
            1.3.2.3 国内工厂观光旅游景观第23页
        1.3.3 国内与国外比较总结第23-24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24-25页
        1.4.1 研究的内容第24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24-25页
            1.4.2.1 查阅文献第24-25页
            1.4.2.2 概念界定第25页
            1.4.2.3 图表分析第25页
            1.4.2.4 实地勘察第25页
            1.4.2.5 理论与实践结合第25页
    1.5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辽宁工业旅游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第27-40页
    2.1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第27-30页
        2.1.1 概念第27页
        2.1.2 基本理论第27-28页
            2.1.2.1 缀块、廊道、基底第27页
            2.1.2.2 干扰理论第27-28页
            2.1.2.3 多学科的综合第28页
        2.1.3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在工业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28-30页
            2.1.3.1 缀块、廊道、基底理论在辽宁工业旅游景观设计中应用第28-29页
            2.1.3.2 干扰理论在辽宁工业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29-30页
    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第30-34页
        2.2.1 概念第30页
        2.2.2 基本理论第30-33页
            2.2.2.1 R.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第31页
            2.2.2.2 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第31-33页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工业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指导作用第33-34页
    2.3 环境心理学第34-40页
        2.3.1 概念第34页
        2.3.2 基本理论第34-38页
            2.3.2.1 感觉、知觉第34-35页
            2.3.2.2 格式塔知觉理论第35-36页
            2.3.2.3 认知地图研究第36-38页
        2.3.3 环境心理学在工业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38-40页
            2.3.3.1 利用感官的生理特性设计工业景观的方法第38页
            2.3.3.2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工业景观设计方法第38-39页
            2.3.3.3 基于行为的工业景观空间的设计方法第39-40页
第三章 辽宁工业旅游景观概述第40-57页
    3.1 相关概念第40-42页
        3.1.1 工业旅游第40页
        3.1.2 工业景观第40-41页
        3.1.3 工业遗产景观第41页
        3.1.4 工业企业景观第41页
        3.1.5 辽宁工业旅游景观的界定第41-42页
    3.2 辽宁工业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第42-50页
        3.2.1 资源的类型第42-44页
            3.2.1.1 辽宁工业遗产资源类型第43-44页
            3.2.1.2 辽宁工业企业旅游资源类型第44页
            3.2.1.3 工业博物馆第44页
        3.2.2 资源的分布第44-50页
            3.2.2.1 产业分布第44-49页
            3.2.2.2 地理分布第49-50页
    3.3 辽宁工业旅游资源特点第50-52页
        3.3.1 工业旅游资源比重重点城市突出第50-51页
        3.3.2 工业旅游资源多样性特点第51页
        3.3.3 产业分布集中的特点第51-52页
    3.4 辽宁工业旅游发展现状第52-57页
        3.4.1 现存工业旅游示范点、景点第52-54页
        3.4.2 辽宁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条件第54-56页
            3.4.2.1 辽宁工业基础夯实第54页
            3.4.2.2 知名工业企业众多第54-55页
            3.4.2.3 优势的区位条件第55页
            3.4.2.4 交通条件便利第55页
            3.4.2.5 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第55-56页
        3.4.3 辽宁工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6-57页
            3.4.3.1 工业旅游观念落后第56页
            3.4.3.2 工业旅游整体布局散乱第56页
            3.4.3.3 产业优势不明显第56页
            3.4.3.4 现有工业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单一第56-57页
第四章 辽宁工业旅游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方法第57-81页
    4.1 宏观尺度——辽宁工业旅游景观整体规划第57-62页
        4.1.1 辽宁发展工业旅游景观总体原则第57-58页
            4.1.1.1 区域化发展原则第57页
            4.1.1.2 .以重点产业为发展对象的原则第57页
            4.1.1.3 .形成主要工业城市带动周边的发展原则第57-58页
        4.1.2 总体规模控制规划第58页
        4.1.3 总体数量规划第58页
        4.1.4 工业旅游规划的总体理念第58-59页
            4.1.4.1 树立大工业联合圈的发展理念第59页
            4.1.4.2 .长期的工业旅游地发展周期理念第59页
            4.1.4.3 工业旅游生态发展的规划理念第59页
        4.1.5 辽宁工业旅游景观系统的线路规划第59-62页
    4.2 中观尺度——市域特色工业旅游景观第62-64页
        4.2.1 航空工业旅游——沈阳第62-63页
        4.2.2 开采业旅游——本溪、抚顺、锦州、盘锦、阜新、铁岭第63页
        4.2.3 造船业旅游——大连第63-64页
    4.3 微观尺度——辽宁工业旅游场所的景观设计第64-81页
        4.3.1 外环境分析第64-65页
            4.3.1.1 大尺度区位分析第64页
            4.3.1.2 小尺度周边环境分析第64-65页
            4.3.1.3 区域文脉分析第65页
        4.3.2 内环境分析第65-68页
            4.3.2.1 地形地貌第65页
            4.3.2.2 水体第65-66页
            4.3.2.3 土壤第66页
            4.3.2.4 植被第66页
            4.3.2.5 原有建筑与构筑物第66页
            4.3.2.6 道路交通第66-67页
            4.3.2.7 小气候第67页
            4.3.2.8 人文环境第67-68页
        4.3.3 辽宁工业旅游景观设计理念第68-69页
            4.3.3.1 可持续性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第68页
            4.3.3.2 融入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理念第68-69页
            4.3.3.3 艺术形式与场地精神相契合的景观设计理念第69页
        4.3.4 整体设计第69-74页
            4.3.4.1 空间布局第69-71页
            4.3.4.2 功能分区第71-72页
            4.3.4.3 竖向空间组织第72-73页
            4.3.4.4 道路交通组织第73-74页
        4.3.5 详细设计第74-81页
            4.3.5.1 入口区景观设计第74-75页
            4.3.5.2 道路景观设计第75页
            4.3.5.3 体验区景观第75-77页
            4.3.5.4 景观特征第77-8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5.1 结论第81页
    5.2 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件第8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件架构技术及其在医疗电子遗产系统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改进故障率的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