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概括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第15-24页 |
·信号处理的一般概念 | 第15-16页 |
·实信号的复数表示 | 第15页 |
·克拉美—罗不等式 | 第15-16页 |
·正弦波信号频率估计 | 第16-18页 |
·Rife 频率估计算法 | 第16-17页 |
·修正 Rife 频率估计算法 | 第17-18页 |
·信号起止点估计 | 第18-21页 |
·到达时间相关检测算法 | 第18-19页 |
·基于haar 小波变换的到达时间估计算法 | 第19-21页 |
·算法介绍 | 第19-21页 |
·性能分析 | 第21页 |
·信号分选 | 第21-24页 |
·常规信号特征 | 第22页 |
·线性调频信号特征 | 第22页 |
·二相编码信号特征 | 第22-23页 |
·四相编码信号特征 | 第23页 |
·信号分选流程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脉内参数估计与相参脉冲信号频率估计算法 | 第24-41页 |
·脉内参数估计 | 第24-29页 |
·常规信号参数估计 | 第24页 |
·线性调频信号参数估计 | 第24-27页 |
·二相编码信号参数估计 | 第27页 |
·四相编码信号参数估计 | 第27-29页 |
·相参脉冲信号频率估计算法 | 第29-35页 |
·相参常规信号频率估计算法 | 第29-31页 |
·相参脉冲信号数学模型 | 第29页 |
·对相参信号进行频率估计 | 第29-31页 |
·相参线性调频信号频率估计以及起始点对齐算法 | 第31-34页 |
·相参线性调频信号的数学模型 | 第31页 |
·对相参信号进行频率估计 | 第31-32页 |
·到达时间对齐 | 第32-33页 |
·仿真实验 | 第33-34页 |
·相参相位编码信号频率估计 | 第34页 |
·相参信号频率估计算法总结 | 第34-35页 |
·分段线性拟合及最优加权系数推导 | 第35-41页 |
·拐点位置检测 | 第36页 |
·最优加权系数推导 | 第36-41页 |
·最优加权系数推导 | 第36-38页 |
·数据处理结果和性能对比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实现 | 第41-63页 |
·总体设计方案 | 第41-42页 |
·数字接收机的硬件平台 | 第42-45页 |
·基于T16713 和XC2VP40 的硬件平台介绍 | 第42-43页 |
·硬件框图 | 第42页 |
·FPGA 和DSP 通信方式介绍 | 第42-43页 |
·基于TS201 和XC5VSX95T 的硬件平台介绍 | 第43-45页 |
·硬件框图 | 第43页 |
·ADSP TS201 芯片介绍 | 第43-45页 |
·FPGA 和DSP 通信方式介绍 | 第45页 |
·数字接收机的软件平台 | 第45-51页 |
·FPGA 模块 | 第45-46页 |
·正交变换 | 第45页 |
·相关检测 | 第45-46页 |
·实现步骤 | 第46页 |
·DSP 模块 | 第46-51页 |
·Visual DSP++4.5 介绍 | 第46-48页 |
·软件实现步骤 | 第48-49页 |
·具体程序流程 | 第49-51页 |
·程序开发过程中的注意点 | 第51-55页 |
·实时运行模式与实时运行库 | 第51-52页 |
·C/C++与汇编程序接口 | 第52-53页 |
·C 程序优化 | 第53-55页 |
·DSP 系统程序优化 | 第55-61页 |
·程序优化设计方法 | 第55-58页 |
·并行处理方式优化 | 第56页 |
·流水线方式优化 | 第56-57页 |
·程序的优化步骤总结 | 第57-58页 |
·存储器优化配置 | 第58-59页 |
·根据数据类型和长度分配存储空间 | 第58-59页 |
·合理利用总线,减少总线冲突 | 第59页 |
·其他优化方法 | 第59-61页 |
·常量的处理 | 第59-60页 |
·中间变量的处理 | 第60-61页 |
·硬件平台处理结果 | 第61-63页 |
·正弦波信号处理结果 | 第61-62页 |
·线性调频信号处理结果 | 第62页 |
·二相编码信号处理结果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4页 |
·对现有工作的总结 | 第63页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