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灰霾污染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1.2 大气细粒子(PM_(2.5))概述 | 第10页 |
1.1.3 气态前体物二氧化硫概述 | 第10-11页 |
1.1.4 硫酸盐气溶胶概述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1 气溶胶中硫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实验和方法 | 第16-23页 |
2.1 采样点布设 | 第16-17页 |
2.2 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17-23页 |
2.2.1 大气PM_(2.5)和SO_2样品采集 | 第17-18页 |
2.2.2 潜在污染源样品采集 | 第18-19页 |
2.2.3 PM_(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测定 | 第19-22页 |
2.2.4 后向轨迹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2.5 气象数据来源 | 第22页 |
2.2.6 着火点图片来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南京青奥会期间大气PM_(2.5)中硫同位素分馏及示踪 | 第23-41页 |
3.1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化学组成特征 | 第24-28页 |
3.1.1 青奥会大气环境中PM_(2.5),SO_4~(2-)和SO_2浓度组成特征 | 第24-26页 |
3.1.2 青奥会大气环境中K~+浓度组成特征以及后行轨迹、MODIS模型分析 | 第26-28页 |
3.2 潜在污染源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28-31页 |
3.2.1 煤炭燃烧 | 第29-30页 |
3.2.2 机动车尾气 | 第30页 |
3.2.3 生物质秸秆燃烧 | 第30-31页 |
3.3 大气PM_(2.5)中硫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以及同位素分馏效应 | 第31-39页 |
3.3.1 大气PM_(2.5)中硫同位素组成 | 第31-33页 |
3.3.2 大气PM_(2.5)硫源示踪 | 第33-37页 |
3.3.3 南京北郊地区大气硫同位素分馏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南京地区雾霾天大气PM_(2.5)中硫同位素组成 | 第41-58页 |
4.1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化学组成特征 | 第42-47页 |
4.1.1 雾霾天大气环境中PM_(2.5),SO_4~(2-)与SO_2浓度组成特征 | 第42-44页 |
4.1.2 雾霾天大气环境中PM_(2.5)中离子浓度组成特征 | 第44-47页 |
4.2 大气PM_(2.5)与SO_2中硫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以及同位素分馏效应 | 第47-56页 |
4.2.1 大气PM_(2.5)与SO_2中硫同位素组成 | 第47-49页 |
4.2.2 [NO_3]/[SO_4~(2-)]的比值示踪大气PM_(2.5)中的硫源 | 第49-52页 |
4.2.3 二氧化硫氧化过程中硫同位素分馏 | 第52-54页 |
4.2.4 青奥会与雾霾期间气溶胶组成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南京地区煤炭不同燃烧条件下硫同位素组成 | 第58-74页 |
5.1 南京地区煤样煤质分析 | 第59-63页 |
5.1.1 煤的工业分析 | 第60-62页 |
5.1.2 煤的元素分析 | 第62-63页 |
5.2 南京地区煤炭的硫同位素组成 | 第63-72页 |
5.2.1 煤渣在不同燃烧条件下的分馏效应 | 第65-67页 |
5.2.2 煤炭明燃硫同位素组成 | 第67页 |
5.2.3 煤炭闷燃硫同位素组成 | 第67-69页 |
5.2.4 硫同位素分馏与温度 | 第69-70页 |
5.2.5 硫同位素分馏与氧化反应 | 第70-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4-76页 |
6.2 本文特色 | 第7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