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 第14-18页 |
1.4.1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1 社会救助制度 | 第18页 |
2.1.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贫困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社会公平理论 | 第19页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9页 |
2.2.4 政府失灵理论 | 第19-20页 |
3 大同市城镇居民低保群体认定的现状及问题 | 第20-36页 |
3.1 大同市城镇居民低保群体认定现状 | 第20-22页 |
3.1.1 现行低保政策 | 第20页 |
3.1.2 低保发放的具体操作程序 | 第20页 |
3.1.3 保障对象分类 | 第20-21页 |
3.1.4 低保救助的办法 | 第21页 |
3.1.5 低保救助的效果 | 第21-22页 |
3.2 大同市R区城镇居民低保群体认定调查分析 | 第22-30页 |
3.2.1 调查过程 | 第22-23页 |
3.2.2 调查对象特征 | 第23-26页 |
3.2.3 R区低保群体认定标准的现状调查 | 第26-30页 |
3.3 大同市城镇居民低保群体认定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不能做到应保尽保 | 第30-31页 |
3.3.2 低保申请人的家庭财产认定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 | 第31页 |
3.3.3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水平偏低 | 第31-32页 |
3.3.4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 第32-33页 |
3.4 大同市城镇居民低保群体认定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3-36页 |
3.4.1 制度缺陷无法保障贫困人群的利益 | 第33页 |
3.4.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 第33-34页 |
3.4.3 城镇低保金投入存在资金缺口 | 第34页 |
3.4.4 社会保障的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不能够胜任 | 第34-36页 |
4 国内主要地区城镇居民低保群体认定的经验及启示 | 第36-38页 |
4.1 主要地区城市低保群体认定的做法 | 第36-37页 |
4.1.1 上海市的城市居民低保群体的认定 | 第36页 |
4.1.2 武汉市的城市居民低保群体的认定 | 第36-37页 |
4.1.3 重庆市的城市居民低保群体的认定 | 第37页 |
4.2 主要地区城镇居民低保群体认定的启示 | 第37-38页 |
5 优化大同市城镇居民低保群体认定的对策 | 第38-42页 |
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8页 |
5.2 准确认定低保对象 | 第38-39页 |
5.3 科学制定低保标准 | 第39-40页 |
5.4 构建就业援助服务体系 | 第40页 |
5.5 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第40-4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2-4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6.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