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1.2.1 农地流转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2.2 农地流转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1.2.3 农地流转研究评析 | 第25-2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6-2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9-32页 |
1.5.1 论文创新点 | 第29-30页 |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农地流转理论与动力机制 | 第32-52页 |
2.1 农地产权理论 | 第32-35页 |
2.1.1 产权的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2.1.2 产权的结构功能 | 第33-34页 |
2.1.3 农地产权内涵及构成 | 第34页 |
2.1.4 农地产权与农业绩效 | 第34-35页 |
2.2 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35-39页 |
2.2.1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 | 第35-36页 |
2.2.2 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 | 第36-37页 |
2.2.3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转移 | 第37页 |
2.2.4 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 | 第37-39页 |
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39-42页 |
2.3.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第39-40页 |
2.3.2 技术进步、生产成本与农业适度规模 | 第40-41页 |
2.3.3 农业适度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 | 第41-42页 |
2.4 农户行为理论 | 第42-44页 |
2.4.1 农户的经济理性 | 第42-43页 |
2.4.2 农户的风险意识 | 第43-44页 |
2.4.3 农户的乡土观念 | 第44页 |
2.5 农地流转动力机制分析 | 第44-51页 |
2.5.1 农地流转动力模型 | 第44-46页 |
2.5.2 农地流转动力机理 | 第46-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流转的发展 | 第52-72页 |
3.1 农地流转全面禁止阶段(1978-1983年) | 第52-54页 |
3.1.1 农地流转政策 | 第52-53页 |
3.1.2 农地流转实践 | 第53-54页 |
3.2 农地流转政策松动阶段(1984-1992年) | 第54-56页 |
3.2.1 农地流转政策 | 第54页 |
3.2.2 农地流转实践 | 第54-56页 |
3.3 农地流转正式立法阶段(1993-2001年) | 第56-60页 |
3.3.1 农地流转政策 | 第56-57页 |
3.3.2 农地流转实践 | 第57-60页 |
3.4 农地流转法律规范阶段(2002-2007年) | 第60-64页 |
3.4.1 农地流转政策 | 第60-61页 |
3.4.2 农地流转实践 | 第61-64页 |
3.5 农地流转鼓励推进阶段(2008-至今) | 第64-70页 |
3.5.1 农地流转政策 | 第64-66页 |
3.5.2 农地流转实践 | 第66-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调查分析 | 第72-96页 |
4.1 吉林省西部地区范围界定 | 第72-73页 |
4.2 吉林省西部地区区域农业特点 | 第73-84页 |
4.2.1 土地盐渍较为严重,亟需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73-74页 |
4.2.2 二、三产业不发达,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限 | 第74-76页 |
4.2.3 种植结构较单一,政策影响市场风险较大 | 第76-77页 |
4.2.4 粮食比较收益低,零散生产农业增收困难 | 第77-80页 |
4.2.5 农业人口比重大,非农就业少并且不稳定 | 第80-82页 |
4.2.6 农业机械程度高,具备发展现代农业优势 | 第82-83页 |
4.2.7 人均耕地面积高,利于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 第83-84页 |
4.3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实地调查 | 第84-94页 |
4.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84-85页 |
4.3.2 人口特征统计 | 第85-86页 |
4.3.3 农业生产情况 | 第86-87页 |
4.3.4 农户劳动就业 | 第87-88页 |
4.3.5 农户收入状况 | 第88-90页 |
4.3.6 农地流转特征 | 第90-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影响因素 | 第96-114页 |
5.1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96-102页 |
5.1.1 流转主体特征 | 第96-99页 |
5.1.2 家庭禀赋特征 | 第99-100页 |
5.1.3 流转环境特征 | 第100-101页 |
5.1.4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体系架构 | 第101-102页 |
5.2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02-112页 |
5.2.1 变量选择 | 第102-104页 |
5.2.2 变量统计描述 | 第104-105页 |
5.2.3 Logistic模型介绍 | 第105-107页 |
5.2.4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07-108页 |
5.2.5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结果讨论 | 第108-11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经济绩效 | 第114-132页 |
6.1 农地流转经济绩效的内涵与构成 | 第114-115页 |
6.1.1 农业经济绩效的内涵 | 第114-115页 |
6.1.2 农地流转经济绩效的构成 | 第115页 |
6.2 农地流转经济绩效的理论分析 | 第115-117页 |
6.2.1 农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 | 第115-116页 |
6.2.2 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 | 第116-117页 |
6.3 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117-124页 |
6.3.1 模型介绍 | 第117-121页 |
6.3.2 变量选择 | 第121页 |
6.3.3 样本描述 | 第121-122页 |
6.3.4 实证分析 | 第122-124页 |
6.4 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124-130页 |
6.4.1 模型介绍 | 第125-126页 |
6.4.2 变量选择与赋值 | 第126-127页 |
6.4.3 实证分析 | 第127-13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吉林省西部地区推进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 第132-140页 |
7.1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增强农民整体素质 | 第132-133页 |
7.1.1 充分重视教育作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 第132-133页 |
7.1.2 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强化农民就业能力 | 第133页 |
7.2 消除农民流转顾虑,积极推进农地流转 | 第133-136页 |
7.2.1 探索流转补贴机制,鼓励农民流转农地 | 第133-134页 |
7.2.2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政策认知 | 第134-135页 |
7.2.3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农民土地依赖 | 第135-136页 |
7.3 完善农地流转环境,提供流转政策支持 | 第136-140页 |
7.3.1 加快农地确权工作,降低农地流转风险 | 第136-137页 |
7.3.2 完善流转中介服务,减少流转交易成本 | 第137-138页 |
7.3.3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引导农民非农就业 | 第138-140页 |
结论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附录 | 第154-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