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8页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1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 第18-19页 |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 第19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 第21-38页 |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述 | 第21-32页 |
·近十年江苏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概述 | 第21-25页 |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状况 | 第25-29页 |
·江苏各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竞争力现状 | 第29-32页 |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 SWOT 分析 | 第32-37页 |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与劣势 | 第32-34页 |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机遇与挑战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38-48页 |
·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增强江苏人才实力 | 第38-40页 |
·大量吸纳就业人口 | 第38-39页 |
·吸引并培育高素质人才 | 第39-40页 |
·提高江苏创新能力 | 第40-42页 |
·完善城市功能 | 第42页 |
·提升城市辐射能力 | 第42页 |
·有利于城市基本功能实现 | 第42页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2-43页 |
·吸引投资 | 第43-44页 |
·生产性服务业对其它行业的促进作用 | 第44-47页 |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促进作用 | 第44-46页 |
·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48-73页 |
·就业弹性分析 | 第48-49页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第49-56页 |
·理论依据 | 第49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49-50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50-51页 |
·协整检验 | 第51-53页 |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53-54页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54-56页 |
·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投入产出分析 | 第56-69页 |
·中间需求率 | 第56-58页 |
·增加值率 | 第58-60页 |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 第60-63页 |
·直接劳动报酬系数 | 第63-65页 |
·直接生产税系数 | 第65-67页 |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 第67-69页 |
·三大区域对经济增加值促进作用的面板模型分析 | 第69-72页 |
·面板模型的给出 | 第69页 |
·回归模型的设定及数据分析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和对策建议 | 第73-79页 |
·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先进地区展经验借鉴 | 第73-76页 |
·纽约都市圈 | 第73-74页 |
·东京都市圈 | 第74-75页 |
·印度班加罗尔地区 | 第75-76页 |
·对策建议 | 第76-78页 |
·注意结合各地区特点,优化产业布局 | 第76页 |
·加快交通基础的建设 | 第76-77页 |
·进行法律和行业协会建设 | 第77页 |
·与周边地区实行互补和错位竞争 | 第77页 |
·推进市场机制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 | 第77-78页 |
·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劳动收入比例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