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万年稻作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万年及其贡米原产地概况第7-10页
    1.1 万年县地理环境第7-8页
    1.2 万年贡米原产地概况第8-10页
第二章 万年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历史第10-16页
    2.1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第10-14页
        2.1.1 稻作的起源第10-11页
        2.1.2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古稻遗存第11-12页
        2.1.3 稻谷的栽培与传播第12页
        2.1.4 稻作文化中的崇尚与影响第12-14页
    2.2 万年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变第14-16页
第三章 万年稻作文化的开发利用第16-21页
    3.1 稻作文化的体现形式第16-17页
        3.1.1 生产生活方式第16页
        3.1.2 民俗和信仰第16页
        3.1.3 节日饮食第16-17页
        3.1.4 民间文学第17页
    3.2 稻作文化成为旅游景观的可能性第17-18页
        3.2.1 稻作文化具有传统根性第17-18页
        3.2.2 旅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物第18页
    3.3 万年稻作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第18-19页
        3.3.1 探——探索悠远的稻作遗迹和农耕文化第18-19页
        3.3.2 寻——在阡陌交错的田园里寻找稻作劳动的乐趣第19页
    3.4 万年稻作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方法第19-21页
        3.4.1 构建新颖的体验主题第19页
        3.4.2 设计互动性的体验项目第19页
        3.4.3 营造真切的体验氛围第19-21页
第四章 万年稻作文化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第21-25页
    4.1 万年稻作文化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第21-22页
        4.1.1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受到重视第21页
        4.1.2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第21页
        4.1.3 稻作文化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第21-22页
        4.1.4 万年稻作文化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第22页
    4.2 万年稻作文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挑战第22-25页
        4.2.1 万年贡谷原产地和东乡野生稻面积不断减小第22页
        4.2.2 传统贡谷产量低,劳动强度大,经济收益差第22-23页
        4.2.3 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第23页
        4.2.4 政策缺失,投入力度不足第23页
        4.2.5 稻作资源保护制度不完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第23-25页
第五章 新时代下万年稻作文化开发与利用对策探析第25-30页
    5.1 提炼挖掘稻作文化内涵以传承弘扬稻作文化第25-26页
        5.1.1 以丰富内涵为重点,培育稻作文化第25页
        5.1.2 充分挖掘文化价值,促进稻作文化旅游发展第25-26页
        5.1.3 以唱响品牌为核心,发展稻作文化第26页
    5.2 加强对稻作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视第26-27页
        5.1.1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第26页
        5.1.2 加强管理,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第26-27页
        5.1.3 积极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规划第27页
        5.1.4 为了发扬光大稻作文化,举办了(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第27页
    5.3 利用品牌优势,发展稻米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产业第27-30页
        5.3.1 科普与文化活动结合,提高文化自觉性与保护积极性第28页
        5.3.2 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第28-29页
        5.3.3 加快贡米产品的创新开发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3页
致谢第33页

论文共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新闻语篇中关于南海争端事件的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下一篇:《中国日报》经济新闻报道的低碳经济话语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