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30页 |
| 1.1 燃料电池 | 第10-14页 |
| 1.1.1 燃料电池的分类 | 第11-12页 |
| 1.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 1.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组成 | 第13-14页 |
| 1.2 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 1.3 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反应 | 第15-28页 |
| 1.3.1 低铂氧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 1.3.2 非铂氧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 1.4 本工作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8-3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30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31页 |
| 2.4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方 | 第31-34页 |
| 2.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第31-32页 |
| 2.4.2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第32页 |
| 2.4.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第32页 |
| 2.4.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测试 | 第32页 |
| 2.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测试 | 第32页 |
| 2.4.6 傅里叶红外光谱(IR)测试 | 第32页 |
| 2.4.7 比表面积(BET)测试 | 第32-34页 |
| 3 多孔蒙脱土层间锚定纳米铂颗粒催化剂的构筑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 | 第34-48页 |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 3.2.1 PT/E-MMT催化剂的制备 | 第35-36页 |
| 3.2.2 物理表征 | 第36页 |
|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 3.3.1 催化剂的TEM形貌表征和XRD结构分析 | 第37-41页 |
| 3.3.2 电催化氧还原活性表征 | 第41-42页 |
| 3.3.3 催化剂耐久性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 3.3.4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增强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 3.4 本章小节 | 第45-48页 |
| 4 基于高温相变构筑三维功能化的多级孔碳基催化材料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 | 第48-66页 |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 4.2.1 多级孔碳基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49-50页 |
| 4.2.2 物理表征 | 第50页 |
| 4.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0-51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4页 |
| 4.3.1 形貌及比表面积分析 | 第51-55页 |
| 4.3.2 内外连通多级孔结构形成原因的探究 | 第55-57页 |
| 4.3.3 催化材料的表面性质 | 第57-59页 |
| 4.3.4 电催化氧还原活性表征 | 第59-6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5 有机金属框架构化合物构筑致密活性的碳纳米管催化剂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 | 第66-80页 |
| 5.1 引言 | 第66-68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 5.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8-69页 |
| 5.2.2 物理表征 | 第69页 |
| 5.2.3 电化学测试 | 第69页 |
| 5.2.4 单电池性能测试 | 第69-70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 5.3.1 催化剂的物理表征 | 第70-75页 |
| 5.3.2 催化剂的电化学测试 | 第75-77页 |
| 5.3.3 催化剂的耐久性评估 | 第77-7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6 结论 | 第80-82页 |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100页 |
| 附录 | 第100-101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0-101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101页 |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