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村镇银行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可持续发展 | 第19-20页 |
2.1.3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1页 |
2.2.2 金融共生理论 | 第21-22页 |
2.2.3 金融抑制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国内外发展村镇银行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24-32页 |
3.1 国外发展村镇银行经验借鉴 | 第24-26页 |
3.1.1 美国社区银行模式 | 第24-25页 |
3.1.2 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经验 | 第25-26页 |
3.2 国内发展村镇银行经验借鉴 | 第26-29页 |
3.2.1 广东省梅州市客家村镇银行经验 | 第26-28页 |
3.2.2 河南省中牟郑银村镇银行经验 | 第28-29页 |
3.3 对巴彦县村镇银行的启示 | 第29-32页 |
3.3.1 健全信用和风险防范体系 | 第29页 |
3.3.2 科学规划银行发展路径 | 第29-30页 |
3.3.3 加强“银政合作” | 第30页 |
3.3.4 创新服务“三农”金融产品 | 第30-32页 |
第4章 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2-38页 |
4.1 巴彦县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4.1.1 起步阶段(2008.12-2009.12) | 第32页 |
4.1.2 快速发展阶段(2010.1-2014.12) | 第32页 |
4.1.3 稳定发展阶段(2015.1-至今) | 第32-33页 |
4.2 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 第33-34页 |
4.2.1 多项政策的扶持 | 第33页 |
4.2.2 农村金融需求的增加 | 第33-34页 |
4.2.3 新一轮乡村振兴的契机 | 第34页 |
4.3 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34-38页 |
4.3.1 运营环境日趋优化 | 第34-35页 |
4.3.2 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 第35-36页 |
4.3.3 服务领域拓宽 | 第36页 |
4.3.4 运行模式多元化 | 第36-38页 |
第5章 巴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8-45页 |
5.1 内部因素 | 第38-41页 |
5.1.1 市场定位不够明确 | 第38页 |
5.1.2 存贷款增长比率 | 第38-39页 |
5.1.3 银行人员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 | 第39页 |
5.1.4 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 第39-40页 |
5.1.5 技术水平 | 第40-41页 |
5.2 外部因素 | 第41-45页 |
5.2.1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 第41页 |
5.2.2 金融生态环境 | 第41页 |
5.2.3 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 | 第41-42页 |
5.2.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42页 |
5.2.5 银行业竞争程度 | 第42-45页 |
第6章 巴彦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5-55页 |
6.1 树立正确的市场定位 | 第45-46页 |
6.1.1 区域内拓宽业务服务范围 | 第45页 |
6.1.2 以“微小”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 | 第45-46页 |
6.1.3 以“贫困村镇”为导向定位金融服务 | 第46页 |
6.2 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 第46-47页 |
6.2.1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 第46-47页 |
6.2.2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 第47页 |
6.3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 第47-50页 |
6.3.1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 | 第47-48页 |
6.3.2 加强宣传提升社会认可度 | 第48-49页 |
6.3.3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 | 第49页 |
6.3.4 创新产品提高盈利能力 | 第49-50页 |
6.4 培育新型人才队伍 | 第50-52页 |
6.4.1 加强内部交流和培训 | 第50-51页 |
6.4.2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51-52页 |
6.4.3 畅通人才晋升和奖惩机制 | 第52页 |
6.5 优化外部金融环境 | 第52-55页 |
6.5.1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 第52-53页 |
6.5.2 完善风险监管机制 | 第53-54页 |
6.5.3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