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夹皮沟矿集区小北沟东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夹皮沟矿集区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小北沟东山金矿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7页 |
1.5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32页 |
2.1 地层 | 第19-21页 |
2.1.1 中太古界龙岗群(Ar_2) | 第19-20页 |
2.1.2 新太古界夹皮沟群(Ar_3) | 第20-21页 |
2.1.3 新元古界色洛河群(Pt_3) | 第21页 |
2.1.4 新生界第四系(Q) | 第21页 |
2.2 构造 | 第21-23页 |
2.2.1 断裂构造 | 第22-23页 |
2.2.2 褶皱构造 | 第23页 |
2.3 岩浆岩 | 第23-25页 |
2.4 变质作用 | 第25-26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6-27页 |
2.6 区域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第27-28页 |
2.7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28-32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2-52页 |
3.1 地层 | 第32-34页 |
3.1.1 太古界地层 | 第32-34页 |
3.1.2 新生界全新统Ⅰ级阶地及河漫滩堆积 | 第34页 |
3.2 岩浆岩 | 第34-35页 |
3.3 构造 | 第35-37页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7页 |
3.5 地球物理特征 | 第37-38页 |
3.6 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页 |
3.7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8-43页 |
3.8 矿石组构、成矿期次、成矿阶段 | 第43-50页 |
3.9 矿石类型及品级 | 第50页 |
3.10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第50-52页 |
第4章 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 | 第52-57页 |
4.1 成矿条件 | 第52-54页 |
4.1.1 大地构造条件 | 第52-53页 |
4.1.2 构造条件 | 第53页 |
4.1.3 侵入岩条件 | 第53页 |
4.1.4 地层条件 | 第53-54页 |
4.2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第54-55页 |
4.2.1 矿床成因 | 第54页 |
4.2.2 找矿标志 | 第54-55页 |
4.2.3 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 第55页 |
4.3 成矿规律与找矿远景 | 第55-57页 |
4.3.1 成矿规律 | 第55-56页 |
4.3.2 找矿远景 | 第56-57页 |
第5章 资源储量估算 | 第57-67页 |
5.1 工业指标的确定 | 第57页 |
5.1.1 矿石质量指标 | 第57页 |
5.1.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第57页 |
5.2 资源储量估算对象及范围 | 第57页 |
5.2.1 资源储量估算对象 | 第57页 |
5.2.2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 第57页 |
5.3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 第57-58页 |
5.4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 第58-62页 |
5.4.1 平均品位计算 | 第58-59页 |
5.4.2 矿体厚度的计算 | 第59-61页 |
5.4.3 投影面积(S)计算 | 第61页 |
5.4.4 块段体积(V)计算 | 第61页 |
5.4.5 矿石小体积质量(D)计算 | 第61-62页 |
5.4.6 有效数字及修约原则 | 第62页 |
5.5 矿体圈定原则 | 第62-63页 |
5.5.1 单工程矿体圈定 | 第62页 |
5.5.2 矿体连接 | 第62-63页 |
5.5.3 矿体推断 | 第63页 |
5.6 资源储量分类及块段划分原则 | 第63-64页 |
5.6.1 资源储量分类 | 第63-64页 |
5.6.2 块段划分原则 | 第64页 |
5.7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