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8-9页 |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9-11页 |
第二章 研究动态和理论基础 | 第11-22页 |
·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溯源 | 第11页 |
·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我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软件产业及集群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5-18页 |
·产业集群的定义 | 第15-17页 |
·产业集群的创新机理 | 第17-18页 |
·软件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的比较 | 第18-22页 |
·软件产业特性分析 | 第18-19页 |
·软件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 第19-20页 |
·对我国软件城市是否普遍形成产业集群的思考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国际、国内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22-36页 |
·国际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 第22-26页 |
·国际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 | 第22页 |
·世界上成功的软件产业集群介绍 | 第22-24页 |
·国际软件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与共同经验 | 第24-26页 |
·我国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 第26-31页 |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26-27页 |
·我国主要软件城市产业集群的现状 | 第27-30页 |
·无锡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 第30-31页 |
·我国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的量化分析 | 第31-36页 |
·基于“集体效率”角度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2页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5页 |
·软件城市集群化发展排名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6-45页 |
·关于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6-40页 |
·基于古典集聚理论的观点 | 第36-37页 |
·基于工业区位理论理论的观点 | 第37页 |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 | 第37-38页 |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 | 第38-39页 |
·其他研究理论中的观点 | 第39-40页 |
·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选择原则 | 第40-41页 |
·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层次体系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无锡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5-59页 |
·无锡软件企业数据调研 | 第45-46页 |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5-46页 |
·问卷调查样本情况 | 第46页 |
·样本信度分析 | 第46页 |
·无锡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6-50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7-50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KMO 检验 | 第50页 |
·无锡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0-56页 |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50-52页 |
·模型构建与拟合 | 第52-56页 |
·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影响软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56页 |
·关键因素统计分析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9-66页 |
·结论 | 第59页 |
·政策建议 | 第59-66页 |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改善融资环境 | 第59-61页 |
·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网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61-62页 |
·加强行业合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第62-63页 |
·多渠道培养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并举,构筑无锡IT 人才高地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附录二:无锡软件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