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社会生活视角的安徽市政广场空间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2页
    1.1 研究背景和对象选择第16-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页
        1.1.2 研究对象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页
    1.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1 问卷调研法第17页
        1.3.2 访谈法第17-18页
        1.3.3 语义分析法第18页
        1.3.4 聚类分析法第18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4.1 国内相关研究第18-19页
        1.4.2 国外相关研究第19-21页
    1.5 论文框架第21-22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简述第22-32页
    2.1 市政广场第22-26页
        2.1.1 市政广场的含义第22-23页
        2.1.2 西方市政广场的历史发展第23-24页
        2.1.3 中国市政广场的历史发展第24-25页
        2.1.4 中西方市政广场的区别第25-26页
    2.2 社会生活第26-28页
        2.2.1 社会生活的含义第26页
        2.2.2 社会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第26-27页
        2.2.3 市政广场中的日常生活第27-28页
    2.3 城市公共空间第28-30页
        2.3.1 城市公共空间特征第28-29页
        2.3.2 城市空间感知第29-30页
    2.4 环境行为学理论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安徽省市政广场使用现状调研第32-56页
    3.1 调研案例1: 合肥原市政广场第33-37页
        3.1.1 合肥原市政广场空间形态特征第33-35页
        3.1.2 合肥原市政广场空间使用现状第35-37页
    3.2 调研案例2: 合肥新市政广场第37-41页
        3.2.1 合肥新市政广场空间形态特征第37-39页
        3.2.2 合肥新市政广场空间使用现状第39-41页
    3.3 调研案例3: 芜湖市政广场第41-44页
        3.3.1 芜湖市政广场空间形态特征第41-43页
        3.3.2 芜湖市政广场空间使用现状第43-44页
    3.4 调研案例4: 铜陵市政广场第44-48页
        3.4.1 铜陵市政广场空间形态特征第44-46页
        3.4.2 铜陵市政广场空间使用现状第46-48页
    3.5 调研案例5: 淮南市政广场第48-51页
        3.5.1 淮南市政广场空间形态特征第48-50页
        3.5.2 淮南市政广场空间使用现状第50-51页
    3.6 调研案例6: 马鞍山市政广场第51-55页
        3.6.1 马鞍山市政广场空间形态特征第52-53页
        3.6.2 马鞍山市政广场空间使用现状第53-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安徽省市政广场空间心理评价量化分析第56-69页
    4.1 SD法第56-64页
        4.1.1 场景样本选择第56-57页
        4.1.2 形容词对选择第57-58页
        4.1.3 评分尺度选择第58页
        4.1.4 问卷制作第58页
        4.1.5 综合平均值获取第58-60页
        4.1.6 样本对比分析第60-64页
    4.2 聚类分析法第64-67页
        4.2.1 词组分类第64页
        4.2.2 数据统计第64-65页
        4.2.3 分析结果第65-67页
    4.3 综合分析及问题汇总第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市政广场的现状成因思考和改善原则第69-77页
    5.1 市政广场空间现状的原因分析第69-72页
        5.1.1 区位——土地开发模式第69页
        5.1.2 交通——城市交通体系第69-70页
        5.1.3 规模——行政单位结构第70页
        5.1.4 秩序——广场空间形式第70-72页
    5.2 市政广场使用现状的原因分析第72-73页
        5.2.1 广场入口与边界第72页
        5.2.2 广场空间组织第72页
        5.2.3 广场绿化形式第72-73页
        5.2.4 广场文化输出第73页
    5.3 基于社会生活视角的改善原则第73-76页
        5.3.1 便捷性原则第74页
        5.3.2 吸引力原则第74页
        5.3.3 功能多样性原则第74-75页
        5.3.4 精细化原则第75-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全篇小结第77页
    6.2 研究结论第77页
    6.3 研究不足第77-78页
    6.4 研究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附录一第81-82页
附录二第82-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装配式钢框架攻丝钢板高强度螺栓连接斜支撑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颐老养生文化园规划设计研究--以长春市双阳仙鹿谷养生文化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