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治疗学论文

131I标记的聚多巴胺纳米载药系统用于核素引导下的肿瘤放化疗协同治疗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对照表第12-13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7页
    1.1 前言第17页
    1.2 有机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 聚合纳米材料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第19-20页
    1.4 聚多巴胺的制备及结构假说第20-23页
    1.5 聚多巴胺的理化性质第23-27页
        1.5.1 聚多巴胺的光学性质第23-24页
        1.5.2 聚多巴胺的顺磁性第24页
        1.5.3 聚多巴胺的导电性第24页
        1.5.4 聚多巴胺的黏附性第24-25页
        1.5.5 聚多巴胺的化学反应性第25-26页
        1.5.6 聚多巴胺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第26页
        1.5.7 聚多巴胺的其他特性第26-27页
    1.6 聚多巴胺的应用第27-34页
        1.6.1 功能基底作用第27-28页
        1.6.2 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第28页
        1.6.3 生物医学上的应用第28-34页
    1.7 实验中使用的抗肿瘤药物第34页
        1.7.1 血根碱第34页
        1.7.2 二甲双胍第34页
        1.7.3 碘131第34页
    1.8 选题依据第34-37页
第二章 聚多巴胺的制备及表面修饰第37-49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实验部分第37-38页
        2.2.1 实验试剂第37页
        2.2.2 实验器材第37-38页
    2.3 实验步骤和表征第38-40页
        2.3.1 聚多巴胺的合成第38页
        2.3.2 聚多巴胺的表面修饰第38页
        2.3.3 SAN质量消光系数第38-39页
        2.3.4 MET质量消光系数第39页
        2.3.5 SAN的装载及释放第39页
        2.3.6 MET的装载及释放第39-40页
        2.3.7 ~(131)I的标记以及稳定性检测第40页
        2.3.8 ~(131)I-PDA-PEG药物装载第40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47页
        2.4.1 聚多巴胺的合成第40-41页
        2.4.2 聚多巴胺的表面修饰以及表征结果第41-42页
        2.4.3 SAN的质量消光系数第42-43页
        2.4.4 MET的质量消光系数第43页
        2.4.5 SAN的装载以及释放第43-45页
        2.4.6 MET的装载及释放第45-46页
        2.4.7 ~(131)I放射性核素的标记以及稳定性的测定第46-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PDA载药系统在细胞水平上的摄入以及毒性实验第49-59页
    3.1 前言第49页
    3.2 实验材料第49页
        3.2.1 实验试剂第49页
        3.2.2 实验器材第49页
    3.3 实验步骤第49-53页
        3.3.1 细胞培养及操作第49-50页
        3.3.2 PDA-PEG的毒性实验第50-51页
        3.3.3 PDA-PEG-SAN-MET的毒性实验第51页
        3.3.4 ~(131)I-PDA-PEG的毒性实验第51页
        3.3.5 ~(131)I-PDA-PEG-SAN-MET的毒性实验第51页
        3.3.6 细胞凋亡实验第51-52页
        3.3.7 细胞摄入实验第52页
        3.3.8 Caspase-3活性检测实验第52-53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57页
        3.4.1 PDA-PEG的毒性分析第53页
        3.4.2 PDA-PEG-SAN的毒性分析第53-54页
        3.4.3 PDA-PEG-SAN-MET的毒性分析第54页
        3.4.4 ~(131)I-PDA-PEG的毒性分析第54-55页
        3.4.5 ~(131)I-PDA-PEG-SAN-MET的毒性分析第55页
        3.4.6 PDA-PEG细胞摄入实验第55-56页
        3.4.7 细胞凋亡检测实验第56-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聚多巴胺纳米载药系统在成像引导下的小鼠体内肿瘤联合治疗第59-67页
    4.1 前言第59页
    4.2 实验部分第59页
        4.2.1 实验试剂第59页
        4.2.2 实验器材第59页
    4.3 实验步骤第59-61页
        4.3.1 ~(131)I-PDA-PEG的血液循环第59-60页
        4.3.2 建立肿瘤模型第60页
        4.3.3 ~(131)I-PDA-PEG的组织分布第60页
        4.3.4 ~(131)I-PDA-PEG用于肿瘤的核素成像第60-61页
        4.3.5 ~(131)I-PDA-PEG-SAN-MET的联合治疗第61页
        4.3.6 改善肿瘤乏氧环境的实验第61页
    4.4 实验结果第61-65页
        4.4.1 ~(131)I-PDA-PEG的血液循环第61-62页
        4.4.2 ~(131)I-PDA-PEG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第62页
        4.4.3 ~(131)I-PDA-PEG在体内循环的核素成像第62-63页
        4.4.4 ~(131)I-PDA-PEG-SAN-MET的联合治疗第63-64页
        4.4.5 小鼠体重测定第64页
        4.4.6 MET改善小鼠肿瘤乏氧微环境实验第64-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7页
致谢第77-79页
作者简介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红外光学探针及MMP酶响应型药物输送体系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下一篇: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相关生化因素的评估、术后预后新型评分系统的建立及YAP与肝细胞癌增殖和预后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