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港口工程论文--港口工程施工论文--各种工程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粗粒土—钢界面往复剪切特性与强度弱化机理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试验技术第11-15页
    1.3 接触面力学性质第15-16页
        1.3.1 接触面强度第15-16页
        1.3.2 接触面体变规律第16页
    1.4 本构模型第16-17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粗粒土-钢界面往复剪切室内试验第18-48页
    2.1 试验原理第18页
    2.2 试验材料第18-19页
    2.3 试验土料的制备第19-20页
    2.4 试验土料击实试验第20-22页
    2.5 试验仪器第22-23页
    2.6 界面粗糙度的定义第23-24页
    2.7 试验步骤第24-25页
        2.7.1 土样制备第24-25页
        2.7.2 试样加载第25页
        2.7.3 数据整理第25页
    2.8 粗粒土-钢界面往复剪切特性研究第25-46页
        2.8.1 试验方案第25-26页
        2.8.2 初始法向应力对粗粒土-钢界面往复剪切特性的影响第26-33页
        2.8.3 界面粗糙度对粗粒土-钢界面往复剪切特性的影响第33-39页
        2.8.4 试样含水率对粗粒土-钢界面往复剪切特新的影响第39-46页
    2.9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钢-土界面往复剪切的颗粒流模拟方法研究第48-73页
    3.1 概述第48-55页
        3.1.1 PFC的基本理论第48-51页
        3.1.2 接触本构模型第51-55页
    3.2 PFC单轴压缩试验第55-67页
        3.2.1 试验模型第55-56页
        3.2.2 试样制备第56页
        3.2.3 加载系统第56-57页
        3.2.4 数据采集系统第57页
        3.2.5 PFC岩石试样单轴试验设计第57页
        3.2.6 细观参数分析第57-67页
    3.3 剪切盒第67-68页
    3.4 可破碎颗粒生成第68-69页
    3.5 往复剪切运动和荷载的施加第69-72页
        3.5.1 往复剪切运动的实现第69-70页
        3.5.2 围压的施加第70-71页
        3.5.3 颗粒流模型的验证第71页
        3.5.4 法向作用下模型的力链分布第71-72页
    3.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影响往复剪切特性的各因素分析第73-92页
    4.1 接触面类型对颗粒流模型的影响第73-84页
        4.1.1 界面类型第73-74页
        4.1.2 实验方案第74-75页
        4.1.3 Ⅰ型界面试验结果分析第75-76页
        4.1.4 Ⅱ-A型界面试验结果分析第76-78页
        4.1.5 Ⅱ-B型界面试验结果分析第78-79页
        4.1.6 Ⅱ-C型界面试验结果分析第79-80页
        4.1.7 Ⅲ-A型界面试验结果分析第80-82页
        4.1.8 Ⅲ-B型界面试验结果分析第82-84页
    4.2 剪切频率对试样的影响第84-85页
        4.2.1 剪切应力分布规律第84-85页
    4.3 剪切振幅对模型的影响第85-87页
        4.3.1 剪切带分布规律第85-86页
        4.3.2 剪切应力分布规律第86-87页
    4.4 能量变化第87-89页
        4.4.1 各界面能量分析第88-89页
    4.5 接触面附近土体孔隙率演化第89-90页
        4.5.1 界面类型对土体孔隙率演化的影响第89-90页
        4.5.2 剪切频率、振幅对孔隙率的影响第90页
    4.6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5.1 结论第92-93页
    5.2 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9页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9页
    二、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视觉的前方车辆检测与测距研究
下一篇:黑水河生态河貌模拟及鱼类替代生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