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英文缩词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分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与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 | 第11页 |
1.2.2 布鲁氏菌的培养,生化特征 | 第11页 |
1.2.3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 | 第11-13页 |
1.2.4 布鲁氏菌的致病特点 | 第13页 |
1.2.5 布鲁氏菌病的防控 | 第13-14页 |
1.3 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及治疗 | 第14-18页 |
1.3.1 布鲁氏菌病潜伏期 | 第14页 |
1.3.2 布鲁氏菌病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 | 第14-16页 |
1.3.3 布鲁氏菌的实验室检查 | 第16-17页 |
1.3.4 布鲁氏菌的治疗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吉林省洮南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 第18-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试验样品 | 第18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18-19页 |
2.1.3 试验设备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布氏杆菌虎红平板凝集 | 第19-20页 |
2.2.2 布鲁氏菌的核酸检测 | 第20-21页 |
2.3 1203 例布鲁氏菌病感染者的流调分析 | 第21-22页 |
2.3.1 资料来源 | 第21页 |
2.3.2 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2.3.3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4 试验结果 | 第22-27页 |
2.4.1 布病血液调查人群的地区分布 | 第22-23页 |
2.4.2 布病感染人群的职业分布 | 第23-24页 |
2.4.3 洮南市布病感染患者各区分布及趋势 | 第24-25页 |
2.4.4 洮南地区感染患者人群时间分布 | 第25页 |
2.4.5 布鲁氏菌病感染人群性别分布 | 第25页 |
2.4.6 布鲁氏菌病感染人群的年龄及民族分布 | 第25-26页 |
2.4.7 动物接触史 | 第26页 |
2.4.8 临床表现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白城市洮南地区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流行情况分析 | 第27-39页 |
3.1 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3.1.1 具有流行病学史。 | 第27页 |
3.1.2 临床表现 | 第27-28页 |
3.1.3 实验检查 | 第28页 |
3.2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3.3 硏究结果 | 第28-37页 |
3.3.1 572例布病患者人群分布 | 第28-29页 |
3.3.2 布鲁氏菌病患病人群的年龄及民族分布 | 第29页 |
3.3.3 572例布病患者的年龄分布 | 第29-30页 |
3.3.4 572例布病患者的职业分布 | 第30-31页 |
3.3.5 布病就诊人群时间分布 | 第31页 |
3.3.6 布病患者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 | 第31页 |
3.3.7 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 第31-32页 |
3.3.8 布病患者的临床分期 | 第32-33页 |
3.3.9 实验室检查 | 第33页 |
3.3.10 血肝功酶谱检查 | 第33页 |
3.3.11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查 | 第33-34页 |
3.3.12 血常规 | 第34页 |
3.3.13 类风湿检查 | 第34页 |
3.3.14 尿常规检查 | 第34页 |
3.3.15 凝血五项检查 | 第34-35页 |
3.3.16 血清离子检查 | 第35页 |
3.3.17 肾功能检测 | 第35页 |
3.3.18 血脂检查 | 第35-36页 |
3.3.19 心肌酶谱检查 | 第36页 |
3.3.20 超声检查 | 第36-37页 |
3.3.21 影像学检查结果 | 第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白城市洮南地区布鲁氏菌病空间流行特征分析 | 第39-46页 |
4.1 资料来源 | 第39页 |
4.2 诊断标准 | 第39-40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4.4 结果 | 第40-46页 |
4.4.1 布病疫情空间分布 | 第40-41页 |
4.4.2 比较白城市洮南地区8个街道6个镇,10个乡患病率现况调查 | 第41-42页 |
4.4.3 洮南地区患布病趋势 | 第42页 |
4.4.4 洮南地区患布病的职业趋势 | 第42-44页 |
4.4.5 治疗情况 | 第44-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件 | 第51-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