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模拟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在开发中的应用论文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7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1-20页
        1.2.1 古岩溶储层特征第12-13页
        1.2.2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研究第13-17页
        1.2.3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第17-19页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23页
    1.4 主要研究工作量第23-24页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第24-27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7-38页
    2.1 地质概况第27-34页
        2.1.1 构造特征与岩溶期第27-30页
        2.1.2 地层与沉积特征第30页
        2.1.3 不整合、古地貌、古水系、岩溶带第30-34页
    2.2 勘探开发历程第34-36页
    2.3 缝洞单元第36-38页
第3章 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结构描述第38-80页
    3.1 储集体类型及识别方法第38-52页
        3.1.1 露头特征第38-41页
        3.1.2 岩心特征第41-45页
        3.1.3 钻录井响应特征第45页
        3.1.4 测井响应特征第45-47页
        3.1.5 地震响应特征第47-48页
        3.1.6 塔河油田S80单元储集体识别第48-52页
    3.2 溶洞规模特征第52-56页
    3.3 充填特征第56-65页
        3.3.1 充填方式第56-59页
        3.3.2 充填规律第59-65页
    3.4 缝洞组合模式第65-77页
    3.5 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性对产量的影响第77-80页
第4章 缝洞单元内部连通特征分析第80-91页
    4.1 缝洞单元内部连通通道识别及评价第80-85页
        4.1.1 连通通道识别第80-82页
        4.1.2 连通通道连通性评价第82-85页
    4.2 缝洞单元整体连通性评价第85-91页
        4.2.1 缝洞单元整体连通性表征参数的提出第85页
        4.2.2 缝洞单元整体连通性评价表征参数计算第85-89页
        4.2.3 塔河油田四、六、七区缝洞单元整体连通性评价第89-91页
第5章 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三维地质建模第91-113页
    5.1 S80单元三维地质建模第92-105页
        5.1.1 离散分布模型第94-101页
        5.1.2 属性参数模型第101-105页
    5.2 基于多点地质统计模拟的小型溶洞建模第105-107页
    5.3 基于连通通道的模型修正方法第107-111页
    5.4 模型应用第111-113页
第6章 结论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附录A 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单井溶洞解释第124-13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30-13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辉绿岩侵入作用对碎屑岩围岩储层性质的影响机理研究
下一篇:东濮凹陷盐湖相含膏盐岩层系成烃与成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