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4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NMR物理背景 | 第11-16页 |
1.2.1 原子核的核磁共振效应 | 第11-14页 |
1.2.2 RF脉冲激发 | 第14-15页 |
1.2.3 磁化矢量M的自由进动(Free Precession)与弛豫(Relaxation) | 第15-16页 |
1.3 磁共振信号 | 第16-19页 |
1.3.1 信号检测 | 第16-17页 |
1.3.2 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s) | 第17-19页 |
1.3.3 自旋回波(spin echo) | 第19页 |
1.4 MRI空间编码和K-空间(k-space) | 第19-23页 |
1.4.1 层面选择 | 第20-21页 |
1.4.2 频率编码 | 第21-22页 |
1.4.3 相位编码 | 第22页 |
1.4.4 K-空间 | 第22-23页 |
1.5 脉冲序列图和MR图像对比机制 | 第23-26页 |
1.5.1 自旋回波序列(SE)和梯度回波序列(GRE) | 第24-25页 |
1.5.2 MR图像对比机制 | 第25-26页 |
1.6 T_1和T_2定量成像 | 第26-27页 |
1.6.1 T_1 mapping | 第26页 |
1.6.2 T_2 mapping | 第26-27页 |
1.7 化学交换饱和传递定量成像 | 第27-35页 |
1.7.1 数学模型 | 第27-32页 |
1.7.2 CEST成像在急性中风疾病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1.8 扩散成像 | 第35-38页 |
1.8.1 Bloch-Torrey方程 | 第35-36页 |
1.8.2 扩散成像模型 | 第36-38页 |
1.9 灌注成像 | 第38-39页 |
1.10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9-40页 |
第2章 基于单扩散编码的扩散峰度成像 | 第40-56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扩散峰度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41-46页 |
2.2.1 累积量展开(cumulant expansion) | 第41-42页 |
2.2.2 扩散峰度 | 第42页 |
2.2.3 扩散系数、扩散峰度与扩散加权磁共振信号的关系 | 第42-44页 |
2.2.4 扩散峰度张量 | 第44-46页 |
2.3 基于单扩散编码的扩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中风疾病模型中的应用 | 第46-56页 |
2.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2.3.4 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2.3.5 实验讨论 | 第54-56页 |
第3章 基于双扩散编码的扩散峰度成像 | 第56-76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双脉冲扩散编码(Double Diffusion Encoding: DDE) | 第57-61页 |
3.3 微观峰度成像(μDKI)方法的处理及其与常规DKI之间的关系 | 第61-62页 |
3.4 基于双扩散编码的活体微观扩散峰度成像(μDKI) | 第62-69页 |
3.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3.4.2 实验结果 | 第64-67页 |
3.4.3 实验讨论 | 第67-69页 |
3.5 微观扩散峰度成像(μDKI)的快速成像机制研究及其在癫痫动物模型上的初步应用评估 | 第69-76页 |
3.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3.5.2 实验结果 | 第71-74页 |
3.5.3 实验讨论 | 第74-76页 |
第4章 T_(lsat)归一化的动脉自旋标记脑血流成像 | 第76-92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ASL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77-82页 |
4.2.1 改进的布洛赫方程 | 第77-79页 |
4.2.2 在自旋动脉标记时,无磁化传递效应时(MT effect)布洛赫方程的解 | 第79-80页 |
4.2.3 在自旋动脉标记时,有磁化传递效应时(MT effect)布洛赫方程的解 | 第80-82页 |
4.3 快速多层面T_(1sat)测量及其在中风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 第82-92页 |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86-89页 |
4.3.3 实验讨论 | 第89-9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92页 |
5.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