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训练对前庭性眩晕的干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1 理论依据 | 第11页 |
1.1.2 现实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2.1.1 人体前庭结构 | 第13-14页 |
2.1.2 前庭性眩晕 | 第14-15页 |
2.2 前庭性眩晕治疗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2.1 前庭性眩晕的病症原理 | 第15-16页 |
2.2.2 前庭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手段 | 第16-18页 |
2.2.3 太极拳前庭康复的治疗原理 | 第18页 |
2.3 太极拳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3.1 太极拳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3.2 太极拳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2.4 选择太极拳作为前庭性眩晕治疗方法的依据 | 第19-21页 |
2.4.1 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体平衡 | 第19-20页 |
2.4.2 太极拳具有丰富的健身效果 | 第20页 |
2.4.3 太极拳具有健心的效果 | 第20页 |
2.4.4 太极拳具有趣味性 | 第20-21页 |
3 实验设计 | 第21-3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21页 |
3.2.3 数据分析法 | 第21-22页 |
3.2.4 实验法 | 第22-24页 |
3.3 测量指标 | 第24-26页 |
3.3.1 测试指标选取 | 第24-25页 |
3.3.2 测试仪器 | 第25页 |
3.3.3 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3.4 动作设计 | 第26-30页 |
3.4.1 搓 | 第26-27页 |
3.4.2 站 | 第27-28页 |
3.4.3 立 | 第28-29页 |
3.4.4 转(掤、捋、挤、按,四方移动) | 第29页 |
3.4.5 倒(前后倒身) | 第29-30页 |
3.4.6 抗 | 第30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0-34页 |
4.1 起立走测试结果 | 第32-33页 |
4.2 闭眼单脚站测试结果 | 第33页 |
4.3 平衡评定与训练仪测试结果 | 第33-34页 |
4.4 DHI评分结果 | 第34页 |
5 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5.1 4周太极拳干预对前庭性眩晕改善效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5.1.1 太极拳干预显著提升患者平衡能力 | 第35页 |
5.1.2 太极拳干预间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第35-36页 |
5.2 测试方法与测试指标的科学性探讨 | 第36-38页 |
5.2.1 “起立—走”计时测试方法结果显著 | 第36-37页 |
5.2.2 平衡评定与训练仪测试方法值得商榷 | 第37页 |
5.2.3 眩晕残障量表(DHI)得分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5.3 患者个体康复情况分析 | 第38-4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0-4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0-41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41页 |
6.3 研究建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