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危险犯概述 | 第15-27页 |
(一)危险犯立法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危险犯的设立是刑法对于社会现代化风险的必然应对 | 第15-16页 |
2.危险犯的设立是法益保护前置化的必然要求 | 第16页 |
3.危险犯的设立是基于风险社会刑事政策的必然选择 | 第16-17页 |
(二)危险犯之立法演变 | 第17-18页 |
1.1979 年至1997年的危险犯立法 | 第17-18页 |
2.1997 年至今的危险犯立法 | 第18页 |
(三)危险犯之概念界定 | 第18-27页 |
1.危险犯中的“危险” | 第18-21页 |
2.危险犯概念评述 | 第21-27页 |
二、危险犯之分类: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 | 第27-33页 |
(一)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分类争议述评 | 第27-30页 |
1.否定说与肯定说及其各自理由 | 第27-29页 |
2.本文主张 | 第29-30页 |
(二)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之区分标准 | 第30-33页 |
1.构成要件要素说 | 第30页 |
2.危险程度说 | 第30-31页 |
3.危险判断说 | 第31页 |
4.本文主张应区分具体危险和抽象危险 | 第31-33页 |
三、危险犯与相关犯罪形态概念关系之比较 | 第33-41页 |
(一)危险犯与行为犯、结果犯界分 | 第33-35页 |
1.行为犯、危险犯和结果犯三者关系梳理 | 第33-34页 |
2.分别考察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的归属 | 第34页 |
3.本文主张 | 第34-35页 |
(二)危险犯与未遂犯的关系辨析 | 第35-41页 |
1.危险犯与未遂犯中的危险具有不同的含义 | 第35-36页 |
2.不应混淆危险犯和未遂犯的关系 | 第36-41页 |
四、危险犯的犯罪形态之界定 | 第41-53页 |
(一)危险犯之未完成形态 | 第41-48页 |
1.危险犯的预备形态 | 第41-43页 |
2.危险犯的未遂形态 | 第43-45页 |
3.危险犯的中止形态 | 第45-48页 |
(二)危险犯引起的罪数形态 | 第48-53页 |
1.危险犯引起的结果加重犯 | 第48-50页 |
2.危险犯引起的法条竞合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