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透明性”到暧昧空间的不确定性引发的多义解读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一 绪论 | 第11-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动机 | 第12页 |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二 从柯林·罗透明性概念到当代语境中的透明性 | 第14-17页 |
| 2.1 从透明到透明性 | 第14-16页 |
| 2.2 物理透明与现象透明的本质区别 | 第16页 |
| 2.3 当代语境中的透明性概念 | 第16-17页 |
| 三 抽象绘画中的透明性产生多义性解读 | 第17-21页 |
| 3.1 来自伽利略的启示 | 第17-18页 |
| 3.2 印象派画作中的景深压缩 | 第18-19页 |
| 3.3 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空间压缩 | 第19-21页 |
| 3.4 小结 | 第21页 |
| 四 现代艺术与建筑中的透明性与多义性 | 第21-28页 |
| 4.1 透明性与建筑艺术的历史渊源 | 第21-22页 |
| 4.2《三幅面孔》与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 | 第22-23页 |
| 4.3 蒙德里安与海达克的钻石之家 | 第23-25页 |
| 4.4 SANAA与马列维奇 | 第25-26页 |
| 4.5 扎哈抽象绘画与建筑创作 | 第26-28页 |
| 4.6 小结 | 第28页 |
| 五 广义透明性对当代透明性的启示 | 第28-30页 |
| 5.1 三维向度里的广义透明性 | 第28-29页 |
| 5.2 广义透明性中的多义性 | 第29-30页 |
| 六 当代语境中的透明性及引发的多义性 | 第30-36页 |
| 6.1 信息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征 | 第30页 |
| 6.2 表皮的透明到半透明 | 第30-31页 |
| 6.3 内外模糊的暧昧空间 | 第31-32页 |
| 6.4 空间渗透与功能重构 | 第32-34页 |
| 6.5 空间互动产生多义性 | 第34-36页 |
| 6.6 小结 | 第36页 |
| 七 透明性与“隅”空间装置创作实践 | 第36-41页 |
| 7.1 概念的生成 | 第36-37页 |
| 7.2 空间体块的衍生 | 第37-38页 |
| 7.3 半透明的体与景深压缩 | 第38-39页 |
| 7.4 内与外之间的模糊 | 第39-40页 |
| 7.5 多义性产生的空念交互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毕业创作(设计)说明 | 第48-49页 |
| 毕业创作(设计)图 | 第49-57页 |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