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米·顾依达绘画之戏剧性语言要素的表达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 | 第12-14页 |
| 1.3.1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 1.3.2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米·顾依达的从艺经历与时代背景 | 第15-21页 |
| 2.1 米·顾依达从艺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 2.2 米·顾依达早期从艺经历 | 第16-18页 |
| 2.2.1 童年的绘画启蒙 | 第16-17页 |
| 2.2.2 专业的绘画学习道路 | 第17-18页 |
| 2.3 米·顾依达绘画风格演变概述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戏剧语言要素概述 | 第21-27页 |
| 3.1 戏剧性概述 | 第21-22页 |
| 3.2 戏剧性概念在群众中的深化 | 第22-23页 |
| 3.3 戏剧与绘画的联结与融合 | 第23-27页 |
| 第四章 米·顾依达作品中的戏剧要素融构 | 第27-52页 |
| 4.1 米·顾依达绘画构图的戏剧意味 | 第27-35页 |
| 4.1.1 叙事、历史题材画的构图意味 | 第28-31页 |
| 4.1.2 风俗画的构图意味 | 第31-35页 |
| 4.2 米·顾依达绘画要素的戏剧化构成 | 第35-45页 |
| 4.2.1 服装、道具的戏剧要素构成 | 第36-42页 |
| 4.2.2 背景及其他戏剧要素构成 | 第42-45页 |
| 4.3 米·顾依达绘画内涵的戏剧性冲突 | 第45-49页 |
| 4.3.1 “独白式”的情感构架形式 | 第46-48页 |
| 4.3.2 “对话式”的心理展开形式 | 第48-49页 |
| 4.4 米·顾依达对戏剧性语言融合的思考 | 第49-52页 |
| 第五章 米·顾依达绘画要素“新交融”的时代意义 | 第52-59页 |
| 5.1 交融之“新”与“旧”的差异 | 第52-56页 |
| 5.2 “新交融”的时代意义 | 第56-57页 |
| 5.3 “新交融”对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启示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附录1:米·顾依达采访稿件(节选) | 第63-66页 |
| 附录2: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