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 Abstract | 第10-16页 | 
| 综述: 中医药防治瘿病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 前言 | 第25-27页 | 
| 1 瘿病的抑郁症状较为突出 | 第27-32页 | 
| 1.1 瘿病的病机、证候认识中,肝气郁结一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 第27-32页 | 
| 1.1.1 针对桥本氏病辨主证 | 第28-30页 | 
| 1.1.2 针对初发桥本氏病辨主证 | 第30-31页 | 
| 1.1.3 针对桥本氏病辨多个证 | 第31-32页 | 
| 1.2 肝郁证的主要表现之一即是“抑郁” | 第32页 | 
| 2 “阳虚”是瘿病甲减时抑郁症状的重要病机 | 第32-40页 | 
| 2.1 甲减有抑郁表现 | 第33-34页 | 
| 2.2 甲减与阳虚的相关性 | 第34-40页 | 
| 2.2.1 甲减和阳虚的临床表现比较 | 第34页 | 
| 2.2.2 证候实质研究表明,阳虚者有明显甲减 | 第34-35页 | 
| 2.2.3 甲减时,多数医家、学者辨证为阳虚 | 第35-40页 | 
| 2.2.3.1 对单纯甲减的辨证 | 第35-36页 | 
| 2.2.3.2 对桥本氏病甲减的辨证(作为主证) | 第36-38页 | 
| 2.2.3.3 对桥本氏病甲减的辨证(作为次证) | 第38-40页 | 
| 2.3 阳虚是瘿病甲减时抑郁症状的重要病机 | 第40页 | 
| 3 瘿病(甲减类)抑郁症状“阳虚”病机的阐述与郁证病机理论发展中的“阳虚致郁”理论有相通之处 | 第40-45页 | 
| 3.1 郁证的传统病机认识以肝郁为主 | 第40-41页 | 
| 3.2 “阳虚致郁”、“温阳解郁”成为郁证病机和治法认识的一个重要发展 | 第41-43页 | 
| 3.3 本课题对瘿病(甲减类)抑郁症状“阳虚”病机的阐发与郁证病机理论发展中的“阳虚致郁”理论具相通之处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致谢 | 第53-55页 | 
| 个人简历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