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概述 | 第11-13页 |
1.1.1 电致化学发光概念 | 第11页 |
1.1.2 电致化学发光的分类 | 第11-13页 |
1.2 电致化学发光常用的发光物质 | 第13-14页 |
1.2.1 鲁米诺 | 第13页 |
1.2.2 联吡啶钌 | 第13-14页 |
1.2.3 量子点 | 第14页 |
1.3 不同信号放大策略用于传感器的构建 | 第14-22页 |
1.3.1 引入纳米材料实现信号放大 | 第14-17页 |
1.3.2 引入生物材料辅助实现信号放大 | 第17-19页 |
1.3.3 改善发光试剂与共反应物的作用效率实现信号放大 | 第19-20页 |
1.3.4 发展新型的发光物质 | 第20-22页 |
1.4 本论文选题背景和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于双分子识别和聚苯胺的猝灭作用构建检测多巴胺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 | 第24-36页 |
2.1 前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 | 第25-27页 |
2.2.1 试剂和化学品 | 第25页 |
2.2.2 仪器 | 第25-26页 |
2.2.3 g-C_3N_4NS的合成 | 第26页 |
2.2.4 Au-g-C_3N_4NS和DSP/Au-g-C_3N_4NS的合成 | 第26页 |
2.2.5 PANI和APBA/PANI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6 ECL传感器的制备 | 第27页 |
2.2.7 ECL响应测试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3.1 材料的表征 | 第27-29页 |
2.3.2 修饰电极的CV和ECL行为 | 第29-31页 |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1-32页 |
2.3.4 传感器对DA的ECL响应 | 第32-33页 |
2.3.5 ECL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 第33-34页 |
2.3.6 回收实验 | 第34-35页 |
2.4 结论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于原位产生和消耗共反应试剂策略构建比率型生物传感器用于次黄嘌呤的检测 | 第36-46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 | 第37-39页 |
3.2.1 试剂与化学品 | 第37-38页 |
3.2.2 仪器 | 第38页 |
3.2.3 rGO-CdTeQDs的制备 | 第38页 |
3.2.4 ECL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38页 |
3.2.5 实验检测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3.3.1 材料表征 | 第39页 |
3.3.2 生物传感器制备过程的EIS表征 | 第39-40页 |
3.3.3 最优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0-41页 |
3.3.4 ECL传感器对Hx的响应 | 第41-43页 |
3.3.5 ECL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 第43-44页 |
3.3.6 检测人血清样品中的Hx | 第44-45页 |
3.4 结论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CeO_2@Ag纳米粒子修饰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信号探针的固态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Con A的检测 | 第46-57页 |
4.1 前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4.2.1 试剂与化学品 | 第47页 |
4.2.2 仪器 | 第47-48页 |
4.2.3 GQDs的制备 | 第48页 |
4.2.4 制备CeO_2和CeO_2@AgNPs | 第48页 |
4.2.5 制备CeO_2@Ag-GQDs和GOx-CeO_2@Ag-GQDs | 第48-49页 |
4.2.6 ECL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49页 |
4.2.7 响应测试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4.3.1 材料的表征 | 第49-51页 |
4.3.2 ECL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 第51-53页 |
4.3.3 最佳实验条件选择 | 第53-54页 |
4.3.4 对ConA的ECL响应测试 | 第54-55页 |
4.3.5 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 第55-56页 |
4.3.6 传感器对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6页 |
4.4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0页 |
作者相关论文题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