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2页 |
| 1.2.1 川南地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2 构造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页 |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8页 |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 2.1.1 区域地质单元划分 | 第16-17页 |
| 2.1.2 四川盆地演化 | 第17-19页 |
| 2.1.3 川南地区概况 | 第19-22页 |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2-28页 |
| 2.2.1 地层概况 | 第22-25页 |
| 2.2.2 滑脱层 | 第25页 |
| 2.2.3 泸州古隆起 | 第25-28页 |
| 第3章 长垣坝构造带构造特征 | 第28-37页 |
| 3.1 地表特征 | 第28-32页 |
| 3.2 地腹构造特征解释 | 第32-35页 |
| 3.3 构造样式分析 | 第35-37页 |
| 第4章 长垣坝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 | 第37-45页 |
| 4.1 长垣坝构造带构造演化 | 第37-38页 |
| 4.2 长垣坝构造带构造演化分析 | 第38-40页 |
| 4.2.1 地震剖面解释 | 第38-39页 |
| 4.2.2 嘉陵江组拉平剖面解释 | 第39-40页 |
| 4.3 平衡剖面缩短量计算 | 第40-45页 |
| 4.3.1 平衡剖面原理和制作原则 | 第40-41页 |
| 4.3.2 平衡剖面缩短量分析 | 第41-45页 |
| 第5章 长垣坝构造带成因机制-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 第45-53页 |
| 5.1 实验设计方案 | 第45-47页 |
| 5.1.1 考虑因素 | 第45-46页 |
| 5.1.2 实验方案 | 第46-47页 |
| 5.2 实验过程 | 第47-51页 |
| 5.2.1 隆升实验一 | 第47-49页 |
| 5.2.2 隆升实验二 | 第49-51页 |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5.4 成因机制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