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组合赋权研究--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3.1 生态用地 | 第10-12页 |
1.3.2 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12-15页 |
1.3.3 组合赋权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 生态用地 | 第18-20页 |
2.1.1 生态用地内涵 | 第18页 |
2.1.2 生态用地分类 | 第18-20页 |
2.2 生态敏感性 | 第20-21页 |
3 现有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赋权方法及局限性 | 第21-23页 |
3.1 德尔菲法 | 第21页 |
3.2 层次分析法 | 第21-22页 |
3.3 变异系数法 | 第22-23页 |
4 组合赋权法方法设计 | 第23-31页 |
4.1 组合赋权法原理 | 第23页 |
4.2 组合赋权法设计思路 | 第23-31页 |
4.2.1 单一赋权法 | 第23-26页 |
4.2.1.1 德尔菲法 | 第23-24页 |
4.2.1.2 层次分析法 | 第24-26页 |
4.2.1.3 变异系数法 | 第26页 |
4.2.2 组合赋权法事前检验 | 第26-28页 |
4.2.3 组合赋权法事后检验 | 第28页 |
4.2.4 组合赋权法赋权规则 | 第28-31页 |
4.2.4.1 现有组合赋权规则 | 第28-29页 |
4.2.4.2 引入距离函数的组合赋权规则 | 第29-31页 |
5 喀斯特地区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31-55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1-33页 |
5.1.1自然条件 | 第31-32页 |
5.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页 |
5.1.3 生态环境状况 | 第32-33页 |
5.2 生态用地分布 | 第33-35页 |
5.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35-36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5.3.2 数据预处理 | 第35-36页 |
5.4 评价单元划定 | 第36页 |
5.5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5页 |
5.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6页 |
5.5.2 评价指标选择 | 第36-37页 |
5.5.3 评价指标分级赋值 | 第37-39页 |
5.5.4 生态用地单一要素敏感性评价结果 | 第39-45页 |
5.6 评价指标权重值计算 | 第45-52页 |
5.6.1 单一赋权法权重值计算 | 第46-49页 |
5.6.1.1 德尔菲法 | 第46-47页 |
5.6.1.2 层次分析法 | 第47-49页 |
5.6.1.3 变异系数法 | 第49页 |
5.6.2 组合赋权法权重值计算 | 第49-52页 |
5.6.2.1 组合赋权法的事前检验 | 第49-50页 |
5.6.2.2 组合赋权法的事后检验 | 第50-51页 |
5.6.2.3 组合赋权法权重值 | 第51-52页 |
5.7 生态用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52-55页 |
6 组合赋权法与单一赋权法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55-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结论 | 第60-61页 |
7.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