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 1.2.1 热带气旋的外部强迫 | 第12-16页 |
| 1.2.2 热带气旋的内部结构 | 第16-21页 |
| 1.2.3 热带气旋中的非平衡过程 | 第21-23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4 章节安排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模式简介和初始涡旋设计 | 第26-31页 |
| 2.1 TCM4模式 | 第26-28页 |
| 2.2 Sawyer-Eliassen方程 | 第28-29页 |
| 2.3 初始涡旋的构造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固定加热场中热带气旋的增强机制 | 第31-47页 |
| 3.1 实验设置和结果 | 第31-35页 |
| 3.2 动量收支计算 | 第35-39页 |
| 3.3 平衡动力学诊断分析 | 第39-4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全物理试验中热带气旋的增强机制 | 第47-62页 |
| 4.1 用于SE诊断分析的模式输出结果 | 第47-50页 |
| 4.2 SE诊断结果 | 第50-54页 |
| 4.3 影响SE诊断结果的椭圆型条件调整方案 | 第54-60页 |
| 4.3.1 惯性稳定性 | 第55-57页 |
| 4.3.2 边界层的切向风垂直切变 | 第57-59页 |
| 4.3.3 调整方案的共同作用 | 第59-6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眼区地表熵通量对热带气旋增强的影响 | 第62-80页 |
| 5.1 敏感性实验设计 | 第63-64页 |
| 5.2 实验结果概述 | 第64-66页 |
| 5.3 眼区地表熵通量对眼墙中对流活动的影响 | 第66-71页 |
| 5.4 眼区地表熵通量如何影响热带气旋增强 | 第71-7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初始涡旋对热带气旋增强及其尺度的影响 | 第80-107页 |
| 6.1 最大风速半径外切向风场结构 | 第80-92页 |
| 6.1.1 平衡动力学中的主要结论 | 第80-86页 |
| 6.1.2 TCM4的模式结果分析 | 第86-92页 |
| 6.2 最大风速半径内切向风场结构 | 第92-98页 |
| 6.3 最大风速半径 | 第98-105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7-112页 |
| 7.1 热带气旋增强中的平衡和非平衡动力过程的贡献 | 第107-109页 |
| 7.2 加热场的径向位置对热带气旋增强的作用 | 第109页 |
| 7.3 初始风场对热带气旋增强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 7.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 7.5 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有待研究的议题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