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页 |
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2 病例选择 | 第13-17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4-15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2.5 退出标准 | 第16页 |
2.6 中止标准 | 第16-1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3.1 样本量估算 | 第17页 |
3.2 分组方法 | 第17页 |
3.3 治疗方案 | 第17-19页 |
4 观察指标 | 第19-22页 |
4.1 背景资料 | 第19页 |
4.2 安全性指标 | 第19页 |
4.3 疗效性指标 | 第19-20页 |
4.4 疗效判断标准 | 第20页 |
4.5 安全性 | 第20-21页 |
4.6 统计处理 | 第21-22页 |
5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6 结果 | 第23-38页 |
6.1 一般情况 | 第23-26页 |
6.1.1 性别比较 | 第23页 |
6.1.2 年龄及病程比较 | 第23-24页 |
6.1.3 体重指数(BMI)比较 | 第24页 |
6.1.4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情况比较 | 第24页 |
6.1.5 治疗前血糖水平比较 | 第24-25页 |
6.1.6 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 | 第25页 |
6.1.7 治疗前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第25-26页 |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26页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26-27页 |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 | 第27-28页 |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A1C水平比较 | 第28-29页 |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第29-36页 |
6.7 安全性评价 | 第36-38页 |
7 小结 | 第38-39页 |
8 讨论 | 第39-56页 |
8.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第39-40页 |
8.2 现代医学对血液流变学的认识 | 第40-41页 |
8.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 第41-44页 |
8.3.1 高粘状态 | 第41-42页 |
8.3.2 高凝状态 | 第42-43页 |
8.3.3 微循环障碍 | 第43-44页 |
8.4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 第44-45页 |
8.5 中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第45页 |
8.6 脉痹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 第45-46页 |
8.7 观测指标及意义 | 第46-49页 |
8.7.1 粘滞性指标 | 第47-48页 |
8.7.2 聚集性指标 | 第48-49页 |
8.7.3 红细胞变形性指标 | 第49页 |
8.8 参芪复方组方分析 | 第49-54页 |
8.8.1 君药 | 第50-51页 |
8.8.2 臣药 | 第51-52页 |
8.8.3 佐药 | 第52-53页 |
8.8.4 随证加减 | 第53-54页 |
8.9 参芪复方的多靶点作用 | 第54-56页 |
9 结论 | 第56-57页 |
10 问题与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综述 | 第68-78页 |
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现状 | 第68-69页 |
2 糖尿病大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69-71页 |
2.1 血液的宏观流动性 | 第69页 |
2.2 血细胞的流动性 | 第69-70页 |
2.3 血液的生化物质 | 第70-71页 |
3 糖尿病大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 第71-73页 |
4 讨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件一 各证型分级量化表 | 第78-81页 |
附件二 随机分组表(偶数为对照组,奇数为治疗组) | 第81-83页 |
附件三 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书 | 第83-88页 |
附件四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