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8-35页 |
一、《机村史诗》概况 | 第18-2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1-32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32-33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第一章 《机村史诗》的标题与创作理念解析 | 第35-57页 |
第一节 《机村史诗》的标题解析 | 第36-52页 |
一、从《空山》《空山:机村传说》到《机村史诗》 | 第36-38页 |
二、从“空山”到“机村”:对小说写实性的强调 | 第38-45页 |
(一) 阿来对“空山”内涵的阐释 | 第39-42页 |
(二) “空山”与“机村”的对照关系 | 第42-44页 |
(三) “空山”一词被替换的原因 | 第44-45页 |
三、从“传说”到“史诗”:乡村史题材的彰显 | 第45-52页 |
(一) 作为民间文学类型的传说与史诗 | 第45-48页 |
(二) “传说”与“史诗”对乡村史题材的不同表达效果 | 第48-52页 |
第二节 《机村史诗》的创作理念解析 | 第52-56页 |
一、以时代发展脉络构建叙事基础 | 第53-54页 |
二、以人物塑造展现乡村图景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二章 《机村史诗》的结构 | 第57-81页 |
第一节 《机村史诗》的结构特征 | 第58-70页 |
一、作者对《机村史诗》结构的构思 | 第58-63页 |
二、《机村史诗》结构的外在形态 | 第63-66页 |
三、《机村史诗》结构的内在组织形式 | 第66-70页 |
(一) 篇目布局 | 第66-67页 |
(二) 情节线索 | 第67-68页 |
(三) 人物关系 | 第68-70页 |
第二节 《机村史诗》结构的内在统一性 | 第70-76页 |
一、同类小说结构的内在统一性——以小说《米格尔街》为例 | 第70-74页 |
二、构成《机村史诗》结构统一性的要素 | 第74-76页 |
(一) 不变的空间与连续的时间 | 第74-75页 |
(二) 重复出现的人物 | 第75-76页 |
第三节 《机村史诗》结构的三种名称 | 第76-79页 |
一、作者的命名:“碎片式” | 第77页 |
二、出版社的命名:“花瓣式” | 第77-78页 |
三、“串联式”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三章 《机村史诗》中乡村的传统与现代 | 第81-106页 |
第一节 《机村史诗》中机村的文化传统 | 第82-91页 |
一、约定俗成的人际交往原则 | 第83-87页 |
(一) 对异乡人的态度 | 第83-86页 |
(二) 对犯错之人的态度 | 第86-87页 |
二、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 第87-91页 |
(一) 对森林与动物的态度 | 第87-88页 |
(二) 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 | 第88-91页 |
第二节 《机村史诗》中的乡村现代化 | 第91-98页 |
一、法律秩序对机村礼治秩序的影响 | 第91-94页 |
二、现代知识对机村人认知方式的影响 | 第94-96页 |
三、商品经济对机村人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96-98页 |
第三节 在传统与现代间的个体选择 | 第98-104页 |
一、融入时代浪潮的人 | 第99-100页 |
二、有意逃避现实变化的人 | 第100-102页 |
三、固守乡村传统的人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机村史诗》的乡村史书写特征 | 第106-129页 |
第一节 《机村史诗》的乡村史书写与宏大叙事 | 第106-113页 |
一、《机村史诗》对历史完整性的追求 | 第107-110页 |
二、《机村史诗》中的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机村史诗》乡村史书写的“史诗”追求 | 第113-119页 |
一、建立从“起源”到“现在”的时间脉络 | 第113-116页 |
二、以祖先认同维系乡村的内在凝聚力 | 第116-119页 |
第三节 《机村史诗》乡村史书写的“寓言化”倾向 | 第119-127页 |
一、作为一种写实方式的“寓言化” | 第120-123页 |
二、“寓言化”在《机村史诗》中的体现 | 第123-126页 |
(一) 人物塑造方式 | 第123-125页 |
(二) 象征性场面 | 第125-126页 |
三、阿来乡村史书写“寓言化”的原因 | 第126-127页 |
小结 | 第127-129页 |
结语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