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旅游增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1.1 旅游增权的概念与内涵 | 第17页 |
2.1.2 旅游增权的层次与结构 | 第17-18页 |
2.1.3 旅游增权的测量与实证 | 第18-19页 |
2.2 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2.1 地方依恋的概念及维度 | 第19页 |
2.2.2 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3 地方依恋的影响效应 | 第20-21页 |
2.3 旅游增权与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2.3.1 旅游增权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1页 |
2.3.2 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3 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24-33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26-29页 |
3.2.1 旅游增权感知与地方依恋的关系假设 | 第26-28页 |
3.2.2 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的关系假设 | 第28页 |
3.2.3 地方依恋与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系假设 | 第28-29页 |
3.2.4 理论模型构建 | 第29页 |
3.3 研究量表设计 | 第29-30页 |
3.4 研究区概况 | 第30-33页 |
4 武当山社区实证调查与分析 | 第33-49页 |
4.1 调查样本概况 | 第33-34页 |
4.2 信效度检验 | 第34-39页 |
4.2.1 信度分析 | 第34-36页 |
4.2.2 效度分析 | 第36-39页 |
4.3 增权感知与地方依恋及旅游发展支持度的总体特征 | 第39-42页 |
4.3.1 增权感知的总体特征 | 第39-41页 |
4.3.2 地方依恋的总体特征 | 第41-42页 |
4.3.3 旅游发展支持度的总体特征 | 第42页 |
4.4 增权感知与地方依恋及旅游发展支持度的群体差异 | 第42-49页 |
4.4.1 增权感知的群体差异 | 第42-45页 |
4.4.2 地方依恋的群体差异 | 第45-47页 |
4.4.3 旅游发展支持度的群体差异 | 第47-49页 |
5 理论模型验证与影响关系检验 | 第49-58页 |
5.1 测量模型检验 | 第49-53页 |
5.1.1 测量模型的信效度检验 | 第49-51页 |
5.1.2 测量模型的拟合优度分析 | 第51-53页 |
5.2 结构模型检验与修正 | 第53-54页 |
5.3 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检验 | 第54-58页 |
5.3.1 增权感知与地方依恋的关系检验 | 第56页 |
5.3.2 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的关系检验 | 第56-57页 |
5.3.3 地方依恋与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系检验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8-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6.2 管理启示 | 第59-61页 |
6.3 研究局限 | 第61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