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增权感知及其影响研究--以武当山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4-15页
        1.2.1 研究目标第14页
        1.2.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图第16-17页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第17-24页
    2.1 旅游增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2.1.1 旅游增权的概念与内涵第17页
        2.1.2 旅游增权的层次与结构第17-18页
        2.1.3 旅游增权的测量与实证第18-19页
    2.2 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2.2.1 地方依恋的概念及维度第19页
        2.2.2 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第19-20页
        2.2.3 地方依恋的影响效应第20-21页
    2.3 旅游增权与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1-22页
        2.3.1 旅游增权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1页
        2.3.2 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1-22页
    2.4 理论基础第22-24页
3 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第24-33页
    3.1 相关概念界定第24-26页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第26-29页
        3.2.1 旅游增权感知与地方依恋的关系假设第26-28页
        3.2.2 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的关系假设第28页
        3.2.3 地方依恋与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系假设第28-29页
        3.2.4 理论模型构建第29页
    3.3 研究量表设计第29-30页
    3.4 研究区概况第30-33页
4 武当山社区实证调查与分析第33-49页
    4.1 调查样本概况第33-34页
    4.2 信效度检验第34-39页
        4.2.1 信度分析第34-36页
        4.2.2 效度分析第36-39页
    4.3 增权感知与地方依恋及旅游发展支持度的总体特征第39-42页
        4.3.1 增权感知的总体特征第39-41页
        4.3.2 地方依恋的总体特征第41-42页
        4.3.3 旅游发展支持度的总体特征第42页
    4.4 增权感知与地方依恋及旅游发展支持度的群体差异第42-49页
        4.4.1 增权感知的群体差异第42-45页
        4.4.2 地方依恋的群体差异第45-47页
        4.4.3 旅游发展支持度的群体差异第47-49页
5 理论模型验证与影响关系检验第49-58页
    5.1 测量模型检验第49-53页
        5.1.1 测量模型的信效度检验第49-51页
        5.1.2 测量模型的拟合优度分析第51-53页
    5.2 结构模型检验与修正第53-54页
    5.3 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检验第54-58页
        5.3.1 增权感知与地方依恋的关系检验第56页
        5.3.2 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的关系检验第56-57页
        5.3.3 地方依恋与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系检验第57-58页
6 结论与讨论第58-62页
    6.1 研究结论第58-59页
    6.2 管理启示第59-61页
    6.3 研究局限第61页
    6.4 研究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附录第69-73页
    附录1 访谈提纲第69-70页
    附录2 调查问卷第70-7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下一篇:宗教场所的博物馆化初探--以南京地区佛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