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写作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群团组织概述 | 第15-19页 |
2.1 群团组织的内涵 | 第15-16页 |
2.2 群团组织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1 党领导下的群众性 | 第17页 |
2.2.2 统战性 | 第17页 |
2.2.3 先进性 | 第17页 |
2.3 群团组织的功能 | 第17-19页 |
2.3.1 意见表达功能 | 第17-18页 |
2.3.2 参政议政功能 | 第18页 |
2.3.3 民主监督功能 | 第18页 |
2.3.4 宣传教育功能 | 第18-19页 |
第3章 党对群团工作领导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考察 | 第19-24页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团工作 | 第19-20页 |
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群团工作 | 第20-21页 |
3.3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党的群团工作 | 第21-22页 |
3.4 新时代党的群团工作 | 第22-24页 |
第4章 新时代加强党对群团工作领导的必要性 | 第24-31页 |
4.1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 第24-26页 |
4.1.1 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展 | 第24-25页 |
4.1.2 加强群团工作凝聚人民的巨大创造力 | 第25-26页 |
4.2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 | 第26-27页 |
4.2.1 伟大工程需要全面从严治党 | 第26页 |
4.2.2 党的“外围”组织亦应从严治理 | 第26-27页 |
4.3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 第27-28页 |
4.3.1 社会组织为国家治理主体之一 | 第27页 |
4.3.2 群团组织在国家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27-28页 |
4.4 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 第28-31页 |
4.4.1 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 第28-29页 |
4.4.2 国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 第29-31页 |
第5章 新时代加强党对群团工作领导面临的挑战 | 第31-36页 |
5.1 群团组织整体功能有待强化 | 第31-34页 |
5.1.1 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凸显不够 | 第31-32页 |
5.1.2 群团组织的先进性体现不足 | 第32-33页 |
5.1.3 群团组织的群众性根植不深 | 第33-34页 |
5.2 有些党组织对群团组织缺乏有力的领导 | 第34页 |
5.2.1 有的把群团组织定位为政府代言人 | 第34页 |
5.2.2 有的将群团组织定位为党政机构 | 第34页 |
5.2.3 有的赋予群团组织工作职责过宽 | 第34页 |
5.3 群团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 | 第34-36页 |
5.3.1 “四化”现象在群团组织中普遍存在 | 第34-35页 |
5.3.2 群团组织和群团工作有效覆盖不够 | 第35页 |
5.3.3 群团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第35页 |
5.3.4 群团组织的工作和活动经费不足 | 第35-36页 |
第6章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领导的对策 | 第36-42页 |
6.1 坚持党对群团组织的全面领导 | 第36-37页 |
6.1.1 把握党对群团工作领导的核心地位 | 第36页 |
6.1.2 指导群团组织正确认识自身角色 | 第36-37页 |
6.2 指导群团组织发挥作用 | 第37-38页 |
6.2.1 扩大群团组织群众工作覆盖 | 第37页 |
6.2.2 指导群团组织进行制度建设 | 第37-38页 |
6.2.3 引导群团组织进行政治参与 | 第38页 |
6.3 推动群团组织自身改革创新 | 第38-40页 |
6.3.1 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组织人事制度 | 第39页 |
6.3.2 切实解决群团组织“四化”的问题 | 第39-40页 |
6.3.3 创新群团组织运行机制与活动形式 | 第40页 |
6.4 完善对群团组织的经费支持保障 | 第40-42页 |
6.4.1 拓展经费来源渠道 | 第40-41页 |
6.4.2 强化经费监督管理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