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 | 第14页 |
1.2 疲劳 | 第14-16页 |
1.2.1 疲劳概述 | 第14页 |
1.2.2 有关疲劳机制的学说 | 第14-15页 |
1.2.3 抗疲劳与抗疲劳肽 | 第15-16页 |
1.3 造血调控 | 第16-20页 |
1.3.1 造血系统概述 | 第16页 |
1.3.2 造血干细胞 | 第16-17页 |
1.3.3 细胞因子对造血的调控作用 | 第17-19页 |
1.3.4 骨髓微环境对造血的调控作用 | 第19-20页 |
1.4 选题背景和立题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抗疲劳活性及机制的研究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仪器与材料 | 第22-23页 |
2.3 实验动物 | 第23-24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4.1 小鼠分组和给药方案 | 第24页 |
2.4.2 小鼠待测血浆和组织样品采集 | 第24页 |
2.4.3 小鼠疲劳和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检测 | 第24-25页 |
2.4.4 小鼠血浆激素水平测定 | 第25页 |
2.4.5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2.5.1 CSEI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25-28页 |
2.5.2 CSEI对小鼠疲劳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5.3 CSEI对小鼠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9-31页 |
2.5.4 CSEI对小鼠血浆中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体外促进造血功能研究 | 第34-43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仪器与材料 | 第34-35页 |
3.2.1 仪器 | 第34-35页 |
3.2.2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3.2.3 细胞及抗体 | 第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3.1 细胞活力检测 | 第35-36页 |
3.3.2 细胞凋亡检测 | 第36页 |
3.3.3 联苯胺染色 | 第36页 |
3.3.4 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36页 |
3.3.5 Western blot分析 | 第36-3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3.4.1 CSEI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CSEI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8页 |
3.4.3 CSEI对K562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4 CSEI对细胞内造血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对造血功能低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43-63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仪器与材料 | 第43-45页 |
4.2.1 仪器 | 第43页 |
4.2.2 材料与试剂 | 第43-44页 |
4.2.3 抗体 | 第44-45页 |
4.3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4.4.1 造血功能低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治疗 | 第45页 |
4.4.2 待测血液和组织样品采集 | 第45页 |
4.4.3 小鼠脏器指数测定 | 第45页 |
4.4.4 小鼠外周血细胞分析 | 第45-46页 |
4.4.5 小鼠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46-47页 |
4.4.6 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47页 |
4.4.7 抗体芯片分析 | 第47页 |
4.4.8 ELISA实验分析 | 第47页 |
4.4.9 Western blot分析 | 第47-48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48-62页 |
4.5.1 CSEI对造血功能低下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48-51页 |
4.5.2 CSEI对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 第51页 |
4.5.3 CSEI对小鼠骨髓中造血相关细胞的影响 | 第51-55页 |
4.5.4 CSEI对小鼠骨髓细胞密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5 CSEI对小鼠脾脏中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56-58页 |
4.5.6 CSEI对小鼠血浆中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58-60页 |
4.5.7 CSEI对小鼠脾脏中造血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8 CSEI对原代培养的BMNCs中造血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专利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