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 ·转录辅激活因子AIB1概述 | 第12-20页 |
| ·AIBI的基本结构 | 第12-14页 |
| ·AIB1的翻译后修饰 | 第14-20页 |
| ·结语 | 第20页 |
| ·PIAS蛋白家族概述 | 第20-25页 |
| ·PIAS蛋白家族的结构 | 第21页 |
| ·PIAS的SUMO连接酶E3功能 | 第21-22页 |
| ·PIAS的构架蛋白功能 | 第22-25页 |
| ·形成基因转录复合物 | 第23-24页 |
| ·形成细胞信号通路复合物 | 第24-25页 |
| ·结语 | 第25页 |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 ·选题依据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 2 PIAS1抑制了AIB1的转录活性 | 第29-36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9-31页 |
| ·仪器 | 第29-30页 |
| ·试剂 | 第30页 |
| ·质粒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细胞培养 | 第31页 |
| ·哺乳动物外源转染 | 第31页 |
|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 ·PIAS1抑制了AIB1的转录活性 | 第32-34页 |
| ·PIAS1抑制AIB1转录活性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3 PIAS1与AIB1存在相互作用 | 第36-46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6-39页 |
| ·仪器 | 第36-37页 |
| ·试剂 | 第37-39页 |
| ·质粒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 ·细胞培养 | 第39页 |
| ·免疫共沉淀 | 第39页 |
| ·哺乳动物细胞外源转染 | 第39-40页 |
| ·Western blotting | 第40-41页 |
|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浓度 | 第41页 |
| ·免疫荧光实验 | 第41-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 ·在MCF-7细胞内PIAS1可与AIB1结合 | 第42页 |
| ·外源Myc-PIAS1和Flag-AIB1能在COS-7细胞内结合 | 第42-43页 |
| ·PIAS1和AIB1能在MCF-7细胞内共定位于细胞核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4 PIAS1为AIB1的SUMO-1修饰连接酶E3 | 第46-50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 ·仪器 | 第46页 |
| ·试剂 | 第46页 |
| ·质粒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 ·PIAS1促进了AIB1的SUMO-1修饰 | 第46-47页 |
| ·PIAS1抑制AIB1转录活性依赖于SUMO连接酶E3活性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5 PIAS1增强AIB1稳定性和削弱其与ERα的相互作用 | 第50-54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 ·仪器 | 第50页 |
| ·试剂 | 第50页 |
| ·质粒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 ·细胞培养 | 第50-51页 |
| ·免疫共沉淀 | 第51页 |
| ·Western blotting | 第51页 |
|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浓度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3页 |
| ·PIAS1增强了AIB1的稳定性 | 第51-52页 |
| ·PIAS1削弱了AIB1与ERα间的相互作用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