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综合运输法律问题概述 | 第11-17页 |
1.1 综合运输法律的概念及特点 | 第11-13页 |
1.1.1 综合运输法律的概念 | 第11-12页 |
1.1.2 综合运输法律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 综合运输法律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 | 第13-14页 |
1.2.1 综合运输法律与物流法的区别 | 第13-14页 |
1.2.2 综合运输法律与多式联运法律的区别 | 第14页 |
1.3 我国发展综合运输法律的意义 | 第14-17页 |
1.3.1 综合运输国际化要求 | 第15页 |
1.3.2 我国现阶段运输状况的迫切需要 | 第15-17页 |
第2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现状及不足 | 第17-27页 |
2.1 我国综合运输管理法律现状及不足 | 第17-23页 |
2.1.1 综合运输管理机构分散交叉 | 第18-19页 |
2.1.2 我国缺乏调整各运输方式的基础法 | 第19-20页 |
2.1.3 调整各运输方式的法律缺乏统一性 | 第20-22页 |
2.1.4 运输法律立法缓慢且保护力度不足 | 第22-23页 |
2.2 我国综合运输民事法律的现状及不足 | 第23-27页 |
2.2.1 存在较多法律调整空白 | 第23-25页 |
2.2.2 法律适用上存在矛盾 | 第25-27页 |
第3章 国外综合运输法律的立法经验及比较分析 | 第27-39页 |
3.1 国外综合运输管理法律的立法经验 | 第27-31页 |
3.1.1 完善综合运输管理法制建设 | 第27-29页 |
3.1.2 创新综合运输管理机制 | 第29-30页 |
3.1.3 推进综合运输管理的技术创新 | 第30-31页 |
3.2 国外综合运输民事法律比较分析 | 第31-39页 |
3.2.1 明确综合运输合同的定义和范围 | 第31-32页 |
3.2.2 利益保护主体的选择不同 | 第32-33页 |
3.2.3 提单的证明作用不同 | 第33页 |
3.2.4 《鹿特丹规则》中综合运输民事法律的立法经验 | 第33-39页 |
第4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完善 | 第39-47页 |
4.1 我国综合运输管理法律的完善 | 第39-42页 |
4.1.1 完善综合运输管理机制 | 第39-41页 |
4.1.2 《综合运输促进法》的立法构想 | 第41-42页 |
4.2 我国综合运输民事法律的完善 | 第42-47页 |
4.2.1 填补各运输方式民事立法空白和矛盾 | 第43页 |
4.2.2 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法律适用 | 第43-44页 |
4.2.3 明确综合运输中交接货物的时间 | 第44-45页 |
4.2.4 增加履约方的概念 | 第45页 |
4.2.5 引入控制权的规定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