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1.1 植物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功能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1.1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及其对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调控 | 第19-20页 |
1.1.2 去泛素化酶的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1.3 AMSH3基因的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2 液泡的结构及其功能 | 第20-21页 |
1.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 第21-23页 |
1.3.1 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机理 | 第21-22页 |
1.3.2 农杆菌介导法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 第22-23页 |
1.4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原理及其应用进展 | 第23-24页 |
1.4.1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原理简介 | 第23页 |
1.4.2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的应用进展 | 第23-24页 |
1.5 植物组织培养原理及其在番茄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 第24-26页 |
1.5.1 植物组织培养原理简介 | 第24页 |
1.5.2 番茄的遗传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1.5.3 转基因番茄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6 叶绿体的发育过程及叶绿素的结构功能 | 第26-28页 |
1.6.1 叶绿体的发育过程简介 | 第26-27页 |
1.6.2 叶绿素的结构功能 | 第27-28页 |
1.7 植物中类萝卜素的结构及功能简介 | 第28-30页 |
1.7.1 植物中类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8-29页 |
1.7.2 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结构及其功能简介 | 第29-30页 |
1.8 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1.9 植物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31页 |
1.10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5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2.1.2 质粒与菌株 | 第33页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3-35页 |
2.3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2.3.1 分子生物学常用酶 | 第35页 |
2.3.2 常用生化试剂 | 第35-36页 |
2.4 常用溶液与试剂的配制 | 第36-44页 |
2.4.1 MS基础培养基母液配方 | 第36-37页 |
2.4.2 MS培养基激素配制方法 | 第37-38页 |
2.4.3 组织培养培养基配方 | 第38-41页 |
2.4.4 LB基础培养基配方 | 第41页 |
2.4.5 YEB基础培养基配方 | 第41-42页 |
2.4.6 CTAB缓冲液配方 | 第42页 |
2.4.7 SDS缓冲液配方 | 第42页 |
2.4.8 TAE缓冲液配方 | 第42-43页 |
2.4.9 烟草瞬时表达相关缓冲液配制 | 第43-44页 |
2.5 分子实验方法 | 第44-52页 |
2.5.1 载体构建基本步骤 | 第44页 |
2.5.2 引物设计要求 | 第44-45页 |
2.5.3 番茄总RNA的提取 | 第45-46页 |
2.5.4 mRNA反转录为cDNA | 第46页 |
2.5.5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46-47页 |
2.5.6 连接转化 | 第47-48页 |
2.5.7 挑单克隆 | 第48页 |
2.5.8 核酸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 第48-49页 |
2.5.9 提质粒 | 第49页 |
2.5.10 酶切鉴定 | 第49-50页 |
2.5.11 测序 | 第50页 |
2.5.12 胶回收 | 第50页 |
2.5.13 目的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50-51页 |
2.5.1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51页 |
2.5.15 农杆菌EHA105菌株的化学转化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51-52页 |
2.6 利用农杆菌侵染烟草进行体内瞬时表达 | 第52-53页 |
2.7 组织培养方法步骤 | 第53页 |
2.7.1 种子漂洗 | 第53页 |
2.7.2 种子萌发 | 第53页 |
2.7.3 预培养 | 第53页 |
2.7.4 侵染 | 第53页 |
2.7.5 筛选 | 第53页 |
2.7.6 生根 | 第53页 |
2.7.7 移苗 | 第53页 |
2.8 转基因苗阳性鉴定及表型分析方法 | 第53-56页 |
2.8.1 转基因番茄幼苗总DNA提取 | 第53-54页 |
2.8.2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PCR检测 | 第54页 |
2.8.3 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54-55页 |
2.8.4 qRT-PCR分析 | 第55页 |
2.8.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5页 |
2.8.6 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第55页 |
2.8.7 番茄果实糖度、直径、重量及硬度的测定 | 第55-56页 |
2.9 植物培养条件 | 第56-57页 |
2.9.1 番茄的培养条件 | 第56页 |
2.9.2 烟草的培养条件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76页 |
3.1 SlAMSH3基因的生物信息分析 | 第57页 |
3.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57-63页 |
3.2.1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TFM7-SlAMSH3构建 | 第57-60页 |
3.2.2 植物组织培养 | 第60-63页 |
3.3 转基因苗的鉴定及表型验证实验 | 第63-71页 |
3.3.1 转基因苗的鉴定 | 第63-64页 |
3.3.2 转基因苗的表型及生化验证实验 | 第64-71页 |
3.4 烟草瞬时表达SlAMSH3蛋白 | 第71-76页 |
3.4.1 番茄SlAMSH3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71-72页 |
3.4.2 番茄SlAMSH3基因连接于pEASY-Blunt载体 | 第72-73页 |
3.4.3 番茄SlAMSH3基因连接于pART27-35s-GFP载体 | 第73-74页 |
3.4.4 pART27-35s-SlAMSH3-GFP载体转入农杆菌 | 第74-75页 |
3.4.5 融合报告基因定位SlAMSH3蛋白的表达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6-78页 |
4.1 结论 | 第76页 |
4.1.1 番茄SlAMSH3蛋白的表达 | 第76页 |
4.1.2 转基因番茄的表型及生理特性 | 第76页 |
4.2 讨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1 | 第84-85页 |
附录2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