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20页 |
1.1.1 生物入侵与湿地 | 第13-14页 |
1.1.2 入侵种互花米草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15页 |
1.1.3 互花米草入侵现状及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1.4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1.5 植物自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1.6 互花米草的防治与自毒作用 | 第19-20页 |
1.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2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5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互花米草群落土壤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4-42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27页 |
2.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24-26页 |
2.1.2 土壤水浸液制备和浓度梯度设置 | 第26页 |
2.1.3 种子萌发实验 | 第26页 |
2.1.4 幼苗生长实验 | 第26-27页 |
2.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27页 |
2.2 互花米草群落土壤水浸液对互花米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31页 |
2.2.1 土壤水浸液对互花米草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的影响 | 第27-30页 |
2.2.2 土壤水浸液对互花米草萌发种子生理机制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 互花米草群落土壤水浸液对互花米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1-39页 |
2.3.1 试验方法的选择 | 第31-36页 |
2.3.2 土壤水浸液对互花米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6-39页 |
2.4 讨论 | 第39-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自毒物质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42-77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2-45页 |
3.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42-44页 |
3.1.2 不同入侵年龄和不同深度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自毒物质种类和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1.3 自毒物质GC-MS标准曲线制作 | 第44-45页 |
3.1.4 GC-MS测定 | 第45页 |
3.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45页 |
3.2 互花米草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和自毒物质GC-MS标准曲线 | 第45-50页 |
3.2.1 互花米草群落空间分布特征调查 | 第45-48页 |
3.2.2 自毒物质GC-MS标准曲线整理 | 第48-50页 |
3.3 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自毒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0-69页 |
3.3.1 不同入侵年龄互花米草土壤提取液GC-MS测定结果 | 第50-63页 |
3.3.2 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自毒物质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 第63-69页 |
3.4 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自毒物质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 | 第69-75页 |
3.4.1 不同深度互花米草水浸提液GC-MS测定结果 | 第69-73页 |
3.4.2 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自毒物质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 第73-75页 |
3.5 讨论 | 第75-76页 |
3.6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自毒物质的来源 | 第77-82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7-79页 |
4.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77页 |
4.1.2 互花米草根、茎、叶水浸液提取试验 | 第77-78页 |
4.1.3 互花米草残体自然分解试验 | 第78页 |
4.1.4 互花米草根系分泌物提取试验 | 第78页 |
4.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78-79页 |
4.2 互花米草根、茎、叶水浸液和根系分泌物中物质分析 | 第79-80页 |
4.3 互花米草残体自然分解试验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4.5 讨论 | 第81页 |
4.6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