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总体研究情况概览 | 第11-12页 |
1.2.2 相关研究主要观点与内容 | 第12-13页 |
1.2.3 现有研究情况评析 | 第13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城市行政体制 | 第13-14页 |
1.3.2 城市社区 | 第14-15页 |
1.3.3 基层治理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设计与论文架构 | 第16页 |
1.5 研究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8页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治理理论 | 第18-20页 |
2.1.1 治理理论的兴起 | 第18页 |
2.1.2 治理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治理与善治 | 第19-20页 |
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制度变迁理论中成本与收益关系和社区治理研究 | 第20-21页 |
2.2.2 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的分析与社区治理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基层行政体制变迁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 第23-44页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行政体制的变迁(市-区-街道办-居委会) | 第23-26页 |
3.1.1 1949年到1957年 | 第23-24页 |
3.1.2 1958年到1966年 | 第24页 |
3.1.3 文革期间 | 第24-25页 |
3.1.4 改革开放以来 | 第25-26页 |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基层行政体制的演变 | 第26-28页 |
3.2.1 新中国城市街道办的设置背景及机构性质演变 | 第26-27页 |
3.2.2 新中国城市居委会的设置背景及机构性质演变 | 第27页 |
3.2.3 新中国成立城市街道办和居委会的结构及职能变迁 | 第27-28页 |
3.3 成都市主要五城区社区公共行政体制变迁情况 | 第28-44页 |
3.3.1 成都市东城区——锦江区行政体制变迁 | 第28-33页 |
3.3.2 成都市西城区-青羊区社区公共行政体制的变迁情况 | 第33-39页 |
3.3.3 成都市金牛区社区公共行政体制的变迁情况 | 第39-43页 |
3.3.4 成都市三大主城区公共行政体制变迁情况实证分析评述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国外城市社区行政体制对比研究 | 第44-46页 |
4.1 美国城市社区行政体制历史发展与变迁情况 | 第44-45页 |
4.2 美国城市社区行政体制与中国城市社区行政体制对比研究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制度变迁视域下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基层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46-51页 |
5.1 我国城市基层传统行政体制的历史遗留问题及惯性分析 | 第46-47页 |
5.1.1 我国城市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的职能设置障碍问题 | 第46页 |
5.1.2 我国城市街道办机构与职能设置的历史与现状矛盾 | 第46-47页 |
5.1.3 我国城市居委会的法律地位与职能设置的历史与现状矛盾 | 第47页 |
5.2 制度变迁视角下成都市社区公共治理现实困境 | 第47-48页 |
5.2.1 街道办事处与派出机构的条块组织各自问题研究 | 第47-48页 |
5.2.2 街道办事处与派出机构共同问题的研究 | 第48页 |
5.3 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8-51页 |
5.3.1 旧体制与新情况的矛盾 | 第48-49页 |
5.3.2 旧体制的惯性与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 第49页 |
5.3.3 城市各级行政授权体制下的制度困境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基层治理的困境的出路研究 | 第51-54页 |
6.1 创新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体制:由行政授权模式向分权模式的转变 | 第51-52页 |
6.2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由管理-服务向自治-服务的管理体制转变 | 第52页 |
6.3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共治”模式转变 | 第52-53页 |
6.4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社区民主参与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解决机制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7.2 研究局限于未来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