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融资租赁司法解释的起草背景 | 第13-19页 |
第一节 融资租赁的定义和功能 | 第13-15页 |
一、融资租赁的定义 | 第13-14页 |
二、融资租赁的功能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15-19页 |
一、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 | 第15-16页 |
二、融资租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16-19页 |
第二章 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认定标准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原有立法的梳理与实务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一、原有立法的梳理 | 第19页 |
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学者争论与《合同法》对融资租赁合同的定性 | 第20-23页 |
一、学者争论 | 第21-23页 |
二、《合同法》对融资租赁合同的定性 | 第23页 |
第三节 新司法解释对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认定 | 第23-28页 |
一、标的物的性质与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认定 | 第24-25页 |
二、标的物的价值与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认定 | 第25-26页 |
三、租金与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认定 | 第26页 |
四、当事人的合同权利及义务与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认定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融资租赁合同中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限制 | 第28-35页 |
第一节 原有立法的梳理与实务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一、原有立法梳理 | 第28页 |
二、实务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善意取得构成要件与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限制 | 第29-33页 |
一、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 第29-30页 |
二、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限制 | 第30-33页 |
第三节 新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33-35页 |
一、实务中“善意”的证明责任及时间节点问题 | 第33-34页 |
二、出租人抵押权的对抗效力问题 | 第34页 |
三、标识“消失”与第三人“善意”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融资租赁合同双方解除权的行使 | 第35-40页 |
第一节 原有立法梳理与新司法解释对双方解除权的规定 | 第35-37页 |
一、原有立法梳理 | 第35页 |
二、新司法解释对双方解除权的规定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双方解除权行使的条件及后果 | 第37-40页 |
一、实务中关于行使解除权的争议 | 第37-38页 |
二、案例与条文相结合分析双方解除权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