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种森林植物遗传结构和进化热点初步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8页 |
1.1 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 第8-10页 |
1.1.1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意义 | 第8-9页 |
1.1.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保护策略 | 第9-10页 |
1.1.2.1 分子标记的选取 | 第9-10页 |
1.1.2.2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 第10页 |
1.2 自然保护区规划 | 第10-13页 |
1.2.1 自然保护区设立标准及类型 | 第10-11页 |
1.2.2 自然保护区与进化热点 | 第11-13页 |
1.3 地理信息系统 | 第13页 |
1.4 江西地理概况和自然保护区发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1.5 三种森林植物概述 | 第14-16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30页 |
2.1 材料采集 | 第18-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1 总DNA提取 | 第22页 |
2.2.2 钩栲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与筛选 | 第22-24页 |
2.2.2.1 微卫星引物通用性检测 | 第23-24页 |
2.2.2.2 微卫星引物多态性检测 | 第24页 |
2.2.3 青钱柳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与筛选 | 第24-25页 |
2.2.3.1 微卫星引物的开发 | 第24-25页 |
2.2.3.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25页 |
2.2.4 南方红豆杉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 第25-26页 |
2.2.5 微卫星基因分型 | 第26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2.3.1 序列拼接、搜索微卫星及设计引物 | 第26-27页 |
2.3.2 原始数据处理与校正 | 第27页 |
2.3.3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 第27页 |
2.3.4 瓶颈效应检测 | 第27-28页 |
2.4 遗传景观图的绘制 | 第28-30页 |
2.4.1 单物种遗传分化景观图绘制 | 第28页 |
2.4.2 单物种遗传多样性景观图绘制 | 第28-29页 |
2.4.3 多物种遗传分化景观图绘制 | 第29页 |
2.4.4 多物种遗传多样性景观图绘制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56页 |
3.1 样品总DNA提取 | 第30页 |
3.2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与设计 | 第30-31页 |
3.2.1 钩栲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 第30-31页 |
3.2.2 青钱柳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 第31页 |
3.2.3 微卫星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1页 |
3.3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31-36页 |
3.4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第36-41页 |
3.4.1 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36-41页 |
3.4.1.1 钩栲遗传多样性 | 第36-38页 |
3.4.1.2 青钱柳遗传多样性 | 第38-39页 |
3.4.1.3 南方红豆杉遗传多样性 | 第39-41页 |
3.4.2 群体遗传结构 | 第41页 |
3.5 瓶颈效应检测 | 第41-47页 |
3.6 遗传景观图绘制 | 第47-56页 |
3.6.1 单物种遗传分化景观图 | 第47-49页 |
3.6.2 单物种遗传多样性景观图 | 第49-52页 |
3.6.3 多物种遗传分化景观图 | 第52-53页 |
3.6.4 多物种遗传多样性景观图 | 第53-54页 |
3.6.5 江西进化热点地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6-63页 |
4.1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 第56-57页 |
4.2 哈温平衡(HWE)和连锁不平衡(LD) | 第57-58页 |
4.3 遗传多样性 | 第58-59页 |
4.4 遗传分化与遗传结构 | 第59-60页 |
4.5 进化热点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 第60-61页 |
4.6 进化热点与自然保护区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