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砷类化合物污染 | 第18-21页 |
1.2.1 有机砷污染 | 第18-19页 |
1.2.2 无机砷污染 | 第19-21页 |
1.3 砷类化合物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1.3.1 有机砷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3.2 无机砷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4 除砷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4.1 传统吸附除砷材料 | 第28-29页 |
1.4.2 新型纳米吸附除砷材料 | 第29-31页 |
1.5 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含砷水的研究现状与潜能 | 第31-34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4-37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2 Fe_3O_4基复合材料表征与性能分析 | 第38-41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9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 | 第39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39-40页 |
2.2.4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40页 |
2.2.5 磁滞特性分析(VSM) | 第40页 |
2.2.6 Zeta电位分析 | 第40页 |
2.2.7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DRS) | 第40页 |
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0页 |
2.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0-41页 |
2.3 光催化氧化/吸附除砷的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2.3.1 光催化氧化/吸附除砷实验装置 | 第41页 |
2.3.2 Fe_3O_4基复合材料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水中无机砷实验 | 第41-44页 |
2.3.3 Fe_3O_4基复合材料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水中有机砷实验 | 第44-46页 |
2.4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6-49页 |
2.4.1 总砷分析检测 | 第46页 |
2.4.2 无机砷的分析检测 | 第46-47页 |
2.4.3 p-ASA的分析检测 | 第47-48页 |
2.4.4 p-ASA降解中间产物的分析检测 | 第48页 |
2.4.5 氨氮的检测 | 第48页 |
2.4.6 总有机碳的检测 | 第48-49页 |
第3章 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体系的构建与效能研究 | 第49-85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Fe_3O_4基紫外光催化/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0-60页 |
3.2.1 ZrO_2-Fe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理化性质分析 | 第50-55页 |
3.2.2 CeO_2-Fe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学性质 | 第55-60页 |
3.3 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体系除As(Ⅲ)效能研究 | 第60-67页 |
3.3.1 Zr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体系 | 第60-63页 |
3.3.2 Ce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体系 | 第63-67页 |
3.4 Fe_3O_4基复合材料紫外光催化活性组分的比选 | 第67-70页 |
3.4.1 理化性质对比 | 第67-68页 |
3.4.2 吸附能力对比 | 第68-69页 |
3.4.3 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除砷效能对比 | 第69-70页 |
3.5 Ce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吸附去除As(Ⅲ)的影响因素 | 第70-75页 |
3.5.1 不同反应体系对紫外光催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3.5.2 As(Ⅲ)初始浓度对紫外光催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3.5.3 CeO_2-Fe_3O_4投加量对As(Ⅲ)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3.5.4 初始pH对紫外光催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3.5.5 离子强度对紫外光催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74页 |
3.5.6 共存离子对紫外光催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3.6 CeO_2-Fe_3O_4复合材料的重复利用性 | 第75-76页 |
3.7 Ce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As(Ⅲ)的机理研究 | 第76-83页 |
3.7.1 CeO_2-Fe_3O_4复合材料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76-79页 |
3.7.2 Ce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氧化As(Ⅲ)的机理研究 | 第79-80页 |
3.7.3 CeO_2-Fe_3O_4吸附去除水中无机砷的机理研究 | 第80-82页 |
3.7.4 Ce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As(Ⅲ)的机理研究 | 第82-8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4章 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体系的构建与效能研究 | 第85-117页 |
4.1 引言 | 第85-86页 |
4.2 Fe_3O_4基可见光催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86-97页 |
4.2.1 Fe2O3-Fe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86-91页 |
4.2.2 CuO-Fe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91-97页 |
4.3 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体系效能研究 | 第97-102页 |
4.3.1 Fe2O3-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体系 | 第97-99页 |
4.3.2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的效能研究 | 第99-102页 |
4.4 Fe_3O_4基复合材料可见光催化活性组分的比选 | 第102-105页 |
4.4.1 理化性质对比 | 第102-103页 |
4.4.2 吸附能力对比 | 第103-104页 |
4.4.3 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砷效能对比 | 第104-105页 |
4.5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As(Ⅲ)的影响因素 | 第105-110页 |
4.5.1 不同反应体系对可见光催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5.2 As(Ⅲ)初始浓度对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5.3 材料投加量对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5.4 初始pH对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5.5 共存离子对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As(Ⅲ)效能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4.6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As(Ⅲ)的机理研究 | 第110-116页 |
4.6.1 CuO-Fe_3O_4复合材料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110-112页 |
4.6.2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As(Ⅲ)的机理研究 | 第112-113页 |
4.6.3 CuO-Fe_3O_4吸附去除水中无机砷的机理研究 | 第113-115页 |
4.6.4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As(Ⅲ)的机理研究 | 第115-11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5章 光催化氧化/吸附体系去除对氨基苯胂酸的效能及机理研究 | 第117-150页 |
5.1 引言 | 第117-118页 |
5.2 Ce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p-ASA的效能研究 | 第118-126页 |
5.2.1 不同反应体系中p-ASA的降解效能 | 第118-119页 |
5.2.2 Ce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氧化降解p-ASA的影响因素 | 第119-123页 |
5.2.3 p-ASA紫外光催化氧化降解过程中砷的转化 | 第123-124页 |
5.2.4 p-ASA降解释放的无机砷的吸附去除 | 第124-126页 |
5.3 Ce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p-ASA的机理研究 | 第126-131页 |
5.3.1 p-ASA紫外光催化氧化降解的紫外扫描谱图分析 | 第126-127页 |
5.3.2 p-ASA紫外光催化氧化降解中间产物及路径分析 | 第127-128页 |
5.3.3 CeO_2-Fe_3O_4吸附去除p-ASA降解释放无机砷的机理 | 第128-130页 |
5.3.4 CeO_2-Fe_3O_4紫外光催化氧化/吸附除p-ASA机理 | 第130-131页 |
5.4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p-ASA的效能研究 | 第131-143页 |
5.4.1 不同反应体系中p-ASA的降解效能 | 第131-133页 |
5.4.2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降解p-ASA的影响因素 | 第133-138页 |
5.4.3 p-ASA可见光催化氧化降解过程中砷的转化 | 第138-139页 |
5.4.4 p-ASA降解释放的无机砷的吸附去除 | 第139-142页 |
5.4.5 CuO-Fe_3O_4光催化氧化/吸附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142-143页 |
5.5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去除p-ASA的机理研究 | 第143-149页 |
5.5.1 p-ASA可见光催化氧化降解的紫外扫描谱图分析 | 第143-144页 |
5.5.2 p-ASA可见光催化氧化降解中间产物分析 | 第144-145页 |
5.5.3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生成氧化活性物质评价 | 第145-146页 |
5.5.4 CuO-Fe_3O_4吸附去除p-ASA降解释放无机砷的机理 | 第146-147页 |
5.5.5 CuO-Fe_3O_4可见光催化氧化/吸附除p-ASA机理 | 第147-1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结论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2-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个人简历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