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的研发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课题背景第12页
        1.1.1 课题来源第12页
        1.1.2 研究课题的背景第12页
    1.2 铁碳微电解填料概述第12-14页
        1.2.1 第一代铁碳微电解填料第12-13页
        1.2.2 第二代铁碳微电解填料第13页
        1.2.3 第三代铁碳微电解填料第13-14页
    1.3 DMAC概述第14-16页
        1.3.1 二甲基乙酰胺的性质及危害第14页
        1.3.2 二甲基乙酰胺废水的处理技术第14-16页
    1.4 Fe~0/O2体系类Fenton效应原理第16-17页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20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2 新型铁碳材料的研发第20-23页
    2.1 新型铁碳材料的制备第20-21页
    2.2 新型铁碳材料的表征第21-22页
        2.2.1 物理性质测定第21页
        2.2.2 形貌表征第21-22页
    2.3 小结第22-23页
3 Fe/O_2体系类Fenton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第23-36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3-30页
        3.1.1 试验材料第23页
        3.1.2 实验方法第23-24页
        3.1.3 分析测试方法第24-30页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0-34页
        3.2.1 初始pH值对Fe/O_2体系类Fenton效应的影响第30-32页
        3.2.2 铁碳材料粒径对Fe/O_2体系类Fenton效应的影响第32-33页
        3.2.3 铁碳材料投加量对Fe/O_2体系类Fenton效应的影响第33-34页
        3.2.4 搅拌速度对Fe/O_2体系类Fenton效应的影响第34页
    3.3 小结第34-36页
4 响应面法优化Fe/O_2体系类Fenton效应第36-46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4.1.1 实验材料第36页
        4.1.2 实验设计第36页
        4.1.3 取样及分析测试方法第36-37页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7-45页
        4.2.1 模型建立及回归分析第37-42页
        4.2.2 响应曲面分析第42-45页
        4.2.3 模型优化及验证第45页
    4.3 小结第45-46页
5 新型铁碳材料降解DMAC模拟废水的实验研究第46-53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5.1.1 实验材料第46-47页
        5.1.2 实验方法第47页
        5.1.3 分析测试方法第47页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5.2.1 新型铁碳材料对DMAC模拟废水的降解实验结果第47-48页
        5.2.2 DMAC模拟废水降解反应的动力学分析第48-50页
        5.2.3 DMAC模拟废水降解反应的紫外光谱分析第50-51页
    5.3 小结第51-53页
6 新型铁碳材料与散料(海绵铁+活性炭)处理效果对比第53-58页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6.1.1 实验材料第53页
        6.1.2 实验方法第53页
        6.1.3 分析测试方法第53-54页
    6.2 Fe/O_2体系类Fenton效应结果及分析第54-55页
    6.3 降解DMAC废水处理效果对比分析第55-57页
    6.4 小结第57-58页
7 中试试验第58-62页
    7.1 试验水质及排放水质标准第58-59页
    7.2 反应装置第59页
    7.3 工艺流程第59-60页
    7.4 试验结果第60-61页
    7.5 小结第61-62页
8 结论与建议第62-65页
    8.1 结论第62-64页
    8.2 存在问题与建议第64页
    8.3 创新点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状植被稳定性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巯基乙酰化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的制备及其除铜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