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交流电机论文--同步电机论文

全电飞机用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简析第10-16页
        1.2.1 全电飞机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全电飞机用电机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第17-25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的技术要求第17-18页
    2.3 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结构设计与分析第18-22页
        2.3.1 转子磁路结构设计分析第18-20页
        2.3.2 绕组结构的设计分析第20-21页
        2.3.3 极槽配合的设计分析第21-22页
    2.4 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主要特性的计算第22-24页
        2.4.1 反电势计算分析第22页
        2.4.2 电磁转矩的计算第22-23页
        2.4.3 电磁转矩特性的分析第23-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转矩脉动分析第25-39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转矩特性计算第25-27页
        3.2.1 齿槽转矩的计算第25-26页
        3.2.2 电磁转矩的计算第26-27页
    3.3 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分析第27-33页
        3.3.1 槽口宽度对齿槽转矩的影响第27-29页
        3.3.2 槽口高度对齿槽转矩的影响第29页
        3.3.3 永磁体形状对齿槽转矩的影响第29-30页
        3.3.4 充磁方向对齿槽转矩的影响第30-33页
    3.4 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转矩脉动分析第33-38页
        3.4.1 槽口宽度和槽口高度对转矩的影响第33-35页
        3.4.2 永磁体形状对转矩脉动的影响第35-36页
        3.4.3 充磁方向对转矩脉动的影响第36-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损耗分析第39-53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电机损耗的计算方法第39-42页
        4.2.1 电机铁损的计算方法第39-40页
        4.2.2 电机铜损的计算方法第40-41页
        4.2.3 机械损耗的计算方法第41-42页
    4.3 电机基本损耗分析第42-45页
        4.3.1 槽口形状对铁损的影响第42-44页
        4.3.2 定子材料对铁损的影响第44页
        4.3.3 电机铜损的分析第44-45页
    4.4 永磁体涡流损耗分析第45-52页
        4.4.1 永磁体涡流损耗产生机理第45-46页
        4.4.2 空载涡流损耗分析第46页
        4.4.3 负载永磁体涡流损耗分析第46-47页
        4.4.4 永磁体圆周分段对永磁体涡流损耗的影响第47-48页
        4.4.5 永磁体轴向分段对永磁体涡流损耗的影响第48-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热分析第53-63页
    5.1 引言第53页
    5.2 温度场暂态计算模型第53-57页
        5.2.1 电机热传导基本规律第53-55页
        5.2.2 求解区域、基本假设及求解条件第55-57页
        5.2.3 电机热源的确定第57页
    5.3 电机各部分传导系数的确定第57-59页
        5.3.1 定子铁心热传导系数第57-58页
        5.3.2 电枢绕组热传导系数第58-59页
        5.3.3 永磁体热传导系数第59页
        5.3.4 气隙热传导系数第59页
        5.3.5 定子端面及机壳热传导系数第59页
        5.3.6 转子端面热传导系数第59页
    5.4 电机温升的计算第59-61页
    5.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管Buck-Boost变换器预测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三电平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