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氮废水的研究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0页
    1.1 引言第18页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简介第18-25页
        1.2.1 MFC工作原理第18-20页
        1.2.2 MFC电子传递机制第20-23页
        1.2.3 MFC能量特性第23-25页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发展与应用第25-32页
        1.3.1 MFC电极材料研究现状第25-29页
        1.3.2 MFC废水处理研究现状第29-32页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研究进展第32-37页
        1.4.1 MFC脱氮原理第32-34页
        1.4.2 MFC脱氮研究现状第34-37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第37-40页
        1.5.1 研究意义第37-38页
        1.5.2 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40-57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0-42页
        2.1.1 实验试剂第40-41页
        2.1.2 实验仪器第41-42页
    2.2 MFC的构建与运行第42-47页
        2.2.1 电极的准备第42-43页
        2.2.2 质子交换膜的预处理第43-44页
        2.2.3 MFC的设计与搭建第44-46页
        2.2.4 MFC的启动与运行第46-47页
    2.3 电化学分析方法第47-50页
        2.3.1 电池电压采集第47-48页
        2.3.2 极化曲线及功率密度曲线测试第48页
        2.3.3 交流阻抗谱分析第48-49页
        2.3.4 塔菲尔曲线分析第49-50页
    2.4 化学分析方法第50-51页
        2.4.1 化学需氧量(COD)第50页
        2.4.2 氨氮(NH_4~+-N)第50页
        2.4.3 亚硝氮(NO_2~--N)第50页
        2.4.4 硝氮(NO_3~--N)第50页
        2.4.5 三维荧光光谱(EEM)第50-51页
        2.4.6 其他指标第51页
    2.5 微生物学分析方法第51-54页
        2.5.1 微生物形态观测第51页
        2.5.2 生物量测定第51-52页
        2.5.3 微生物群落分析第52-53页
        2.5.4 细胞色素C检测第53-54页
    2.6 电极材料的表征第54-57页
        2.6.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54-55页
        2.6.2 接触角第55页
        2.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55页
        2.6.4 Zeta电位第55-56页
        2.6.5 电导率第56-57页
第三章 电极材料对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第57-67页
    3.1 引言第57页
    3.2 实验设计第57-58页
    3.3 污染物去除效果第58-63页
        3.3.1 COD去除效果第58-61页
        3.3.2 硝酸盐去除效果第61-63页
    3.4 产电效能第63-64页
        3.4.1 输出功率第63页
        3.4.2 电极电势第63-64页
    3.5 生物膜生长特性第64-65页
    3.6 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电极材料对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影响机理探究第67-84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实验设计第67页
    4.3 电化学特性第67-72页
        4.3.1 表观内阻第67-68页
        4.3.2 内阻分析第68-70页
        4.3.3 电极动力学第70-72页
    4.4 微生物学特性第72-77页
        4.4.1 微生物群落分析第72-75页
        4.4.2 微生物数量分析第75-76页
        4.4.3 微生物活性分析第76-77页
    4.5 电极材料特性第77-82页
        4.5.1 微观结构分析第77-78页
        4.5.2 亲疏水性分析第78-79页
        4.5.3 表面元素分析第79-81页
        4.5.4 Zeta电位分析第81-82页
        4.5.5 导电性分析第82页
    4.6 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新型硝化-反硝化一体式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开发及性能研究第84-104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实验设计第84-85页
    5.3 污染物去除效果第85-91页
        5.3.1 COD去除效果第85-88页
        5.3.2 氮素去除效果第88-90页
        5.3.3 pH和浊度变化第90-91页
    5.4 产电效能第91-93页
        5.4.1 输出电压第91-92页
        5.4.2 输出功率第92-93页
    5.5 能量潜能第93-95页
    5.6 微生物学特性第95-100页
        5.6.1 生物膜微观形态分析第95-96页
        5.6.2 微生物群落分析第96-100页
    5.7 工作机理第100-102页
    5.8 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7页
    6.1 主要结论第104-105页
    6.2 创新点第105-106页
    6.3 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6页
作者简介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源前端变流器的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下一篇:畜禽废弃物堆肥过程中砷的形态转化规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