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出任新四军军长,着手新四军的组建工作 | 第17-23页 |
2.1 利用特殊身份,出任新四军军长 | 第17-19页 |
2.1.1 民族危难,回国抗战 | 第17-18页 |
2.1.2 遵党指示,拒蒋利诱 | 第18-19页 |
2.1.3 奔赴延安,表明立场 | 第19页 |
2.2 不辞辛劳,成功组建新四军 | 第19-23页 |
2.2.1 设立新四军军部,搭建军部领导机构 | 第19-20页 |
2.2.2 招募各方人员,熔入抗日队伍 | 第20-21页 |
2.2.3 筹款购枪,解决军需物资给养 | 第21页 |
2.2.4 改编整训,锻造抗日新军 | 第21-23页 |
第3章 深入敌后抗战,发展壮大新四军力量 | 第23-31页 |
3.1 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发展壮大新四军 | 第23-25页 |
3.1.1 贯彻“五四”指示,挺进华中敌后 | 第23-24页 |
3.1.2 贯彻“向北发展,向南巩固,向东作战”的发展方针,组建江北指挥部 | 第24-25页 |
3.1.3 提倡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 | 第25页 |
3.2 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25-29页 |
3.2.1 反对错误倾向,坚决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 第26-27页 |
3.2.2 妥善调解国共矛盾和争端 | 第27-28页 |
3.2.3 听党安排,三辞三归 | 第28-29页 |
3.3 英勇抗击华中日军的进攻 | 第29-31页 |
3.3.1 贯彻中央方针,深入敌后抗击日军 | 第29页 |
3.3.2 亲临前线,指挥皖南反“扫荡” | 第29-31页 |
第4章 皖南事变勇斗顽军,指挥新四军突围 | 第31-37页 |
4.1 皖南事变始末 | 第31-33页 |
4.1.1 皖南事变的起因 | 第31-32页 |
4.1.2 皖南事变的经过 | 第32-33页 |
4.2 临危受命,指挥皖南新四军突围 | 第33-35页 |
4.2.1 服从中央指示,全力指挥皖南新四军突围 | 第33-34页 |
4.2.2 率领新四军五团浴血保卫东流山 | 第34-35页 |
4.3 敌众我寡,不幸被俘 | 第35-37页 |
4.3.1 突围失败 | 第35页 |
4.3.2 谈判被俘 | 第35-37页 |
第5章 狱中英勇回击国民党顽固派,坚持抗战到底 | 第37-43页 |
5.1 坚贞不屈,拒绝投降 | 第37-39页 |
5.1.1 拒绝蒋介石的劝降 | 第37-38页 |
5.1.2 呵斥叛徒的无耻行径 | 第38-39页 |
5.2 始终相信党和组织 | 第39-40页 |
5.2.1 不忘宣传党的方针 | 第39页 |
5.2.2 争取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 第39-40页 |
5.3 不忘初心,重新入党 | 第40-43页 |
5.3.1 书写《囚歌》,表明决心 | 第41页 |
5.3.2 重新加入共产党 | 第41-42页 |
5.3.3 “四八”空难,将星陨落 | 第42-43页 |
第6章 叶挺在华中抗战实践的历史启示 | 第43-46页 |
6.1 坚持听党指挥的军队“军魂 | 第43-44页 |
6.2 积极维护统一战线法宝 | 第44页 |
6.3 始终把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 第44-45页 |
6.4 不忘初心,一心向党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