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应力测量方法及岩爆分析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地应力测量在国外的发展概况及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地应力测量在国内的发展概况及现状 | 第18-20页 |
2 地应力的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20-30页 |
2.1 地应力的成因 | 第20-24页 |
2.1.1 地幔热对流 | 第20-21页 |
2.1.2 岩体自重 | 第21-22页 |
2.1.3 板块边界受压 | 第22-23页 |
2.1.4 构造应力 | 第23页 |
2.1.5 岩浆的侵入 | 第23-24页 |
2.2 地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4-30页 |
2.2.1 地质构造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2 地形地貌和侵蚀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3 岩石力学性质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4 水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27页 |
2.2.5 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27-30页 |
3 地应力场的变化规律与划分 | 第30-34页 |
3.1 地应力场的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3.1.1 地应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 | 第30页 |
3.1.2 测得铅锤应力与上覆岩体重量基本相等 | 第30页 |
3.1.3 水平应力分量普遍大于铅垂应力分量 | 第30-32页 |
3.1.4 侧压系数?同深度之间的关系 | 第32页 |
3.2 我国地应力场的区域划分 | 第32-34页 |
4 地应力的测量方法 | 第34-52页 |
4.1 水压致裂法 | 第34-42页 |
4.1.1 水压致裂法的发展史 | 第34-35页 |
4.1.2 水压致裂法的基本原理 | 第35-38页 |
4.1.3 水压致裂法的主要设备 | 第38-39页 |
4.1.4 水压致裂法的测量步骤 | 第39-41页 |
4.1.5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41页 |
4.1.6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的优缺点 | 第41-42页 |
4.2 孔壁变形法地应力测量 | 第42-46页 |
4.2.1 空腔包体应变计的制作及安装过程 | 第43-44页 |
4.2.2 空腔包体应变计测量方法 | 第44-45页 |
4.2.3 空腔包体应变计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 第45-46页 |
4.3 孔底应力解除法 | 第46-48页 |
4.3.1 孔底应力解除法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4.3.2 孔底应力解除法的测量过程 | 第47页 |
4.3.3 孔底应力解除法的优缺点 | 第47-48页 |
4.4 应力恢复法 | 第48-49页 |
4.4.1 应力恢复法的基本原理 | 第48页 |
4.4.2 应力恢复法的测试过程 | 第48-49页 |
4.4.3 应力恢复法的优缺点 | 第49页 |
4.5 声发射发 | 第49-52页 |
4.5.1 声发射发的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4.5.2 声发射发的测试过程 | 第50页 |
4.5.3 声发射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5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现场应用及岩爆分析 | 第52-72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2页 |
5.2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 第52-56页 |
5.2.1 选择测试段落 | 第52-54页 |
5.2.2 准备试验用水 | 第54-55页 |
5.2.3 测试前设备检查 | 第55-56页 |
5.3 地应力实测结果及评价 | 第56-61页 |
5.3.1 实测数据结果 | 第56-60页 |
5.3.2 应力构成及构造应力水平分析 | 第60-61页 |
5.4 岩爆预测分析 | 第61-72页 |
5.4.1 岩爆发生的一般条件 | 第61-62页 |
5.4.2 岩爆的特点 | 第62页 |
5.4.3 岩爆预测分析依据 | 第62-68页 |
5.4.4 计算公式及力学参数 | 第68-69页 |
5.4.5 岩爆及变形预测分析结果 | 第69-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