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本论文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产业生态系统与新兴战略产业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2.2 生态化技术创新在推动新兴战略产业作用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3 生态文明的理念下,新兴战略产业的选择问题研究 | 第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其他相关要点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1.3.2 研究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2 新兴战略产业和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第14-26页 |
2.1 新兴战略产业理论 | 第14-16页 |
2.1.1 基本概念综述 | 第14页 |
2.1.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2.2 生态学理论 | 第16-19页 |
2.2.1 基本概念综述 | 第16-17页 |
2.2.2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3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3.1 基本概念综述 | 第19页 |
2.3.2 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4 链接及产业链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4.1 基本概念综述 | 第21页 |
2.4.2 产业链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5 新兴战略产业与生态文明之间循环链接逻辑合理性论述 | 第23-26页 |
3 贵州省新兴战略产业和生态文明循环链接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1 必要性研究 | 第26-29页 |
3.1.1 贵州省传统工业产业现状 | 第26-27页 |
3.1.2 贵州省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7-29页 |
3.2 可行性研究 | 第29-32页 |
3.3 现实性研究 | 第32-34页 |
4 贵州省新兴战略产业和生态文明循环链接实证分析 | 第34-45页 |
4.1 循环链接实证的模型选取 | 第34-35页 |
4.2 耦合评价的模型设计 | 第35-38页 |
4.2.1 耦合度模型 | 第35-36页 |
4.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36-37页 |
4.2.3 耦合水平的评判标准 | 第37-38页 |
4.3 新兴战略产业与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2页 |
4.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8-39页 |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确定 | 第39-42页 |
4.4 基于耦合协调性的贵州省新兴战略产业与生态文明循环链接的实证分析 | 第42-45页 |
4.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2页 |
4.4.2 实证分析 | 第42-45页 |
5 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5.1 发挥政府职能,推进新兴战略产业建设 | 第45-46页 |
5.1.1 政府提高重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5页 |
5.1.2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 第45-46页 |
5.1.3 实行优惠政策,创新驱动发展 | 第46页 |
5.1.4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地域合作 | 第46页 |
5.1.5 构建监管体系,加强风险控制 | 第46页 |
5.2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 第46-47页 |
5.3 正确处理政府与新兴战略产业企业之间的关系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