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钢桥焊接节点超低周疲劳性能与断裂机理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2页
        1.2.1 结构钢材的超低周疲劳断裂机理研究第13-14页
        1.2.2 基于经验公式的钢材超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第14-19页
        1.2.3 基于微观机制的延性开裂预测方法研究第19-22页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第22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单调加载微观机制断裂模型材料参数标定第24-48页
    2.1 概述第24页
    2.2 单调加载微观机制断裂模型第24-26页
        2.2.1 空穴扩张模型(VGM)第24-25页
        2.2.2 应力修正临界应变模型(SMCS)第25-26页
    2.3 光滑圆棒试样拉伸试验及本构模型的建立第26-32页
        2.3.1 光滑圆棒试样拉伸试验第26-28页
        2.3.2 试验结果及拉伸本构参数确定第28-32页
    2.4 缺口圆棒试样拉伸试验第32-35页
        2.4.1 试样尺寸及试验过程第32-33页
        2.4.2 试验结果第33-35页
    2.5 微观机制断裂模型材料参数的标定第35-43页
        2.5.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分析第35-39页
        2.5.2 微观机制断裂模型材料参数标定第39-43页
    2.6 材料特征长度确定第43-45页
    2.7 材料参数的单元尺寸敏感性分析第45-47页
    2.8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Q345qC母材及焊接接头低周疲劳性能与断裂机理研究第48-62页
    3.1 概述第48页
    3.2 母材及焊接接头低周疲劳试验第48-51页
        3.2.1 试样材料及尺寸第48-49页
        3.2.2 试验过程第49-50页
        3.2.3 试验结果第50-51页
    3.3 母材及焊接接头低周疲劳性能分析第51-55页
        3.3.1 循环响应特征第51-52页
        3.3.2 循环应力-应变关系第52-54页
        3.3.3 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第54-55页
    3.4 母材及焊接接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第55-57页
    3.5 低周疲劳断裂机理分析第57-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Q345qC母材及焊接接头超低周疲劳寿命预测与断裂机理研究第62-90页
    4.1 概述第62页
    4.2 超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第62-67页
        4.2.1 循环空穴扩张模型(CVGM)第62-63页
        4.2.2 基于经验公式的预测模型第63-67页
    4.3 母材及焊接接头超低周疲劳试验第67-73页
        4.3.1 试样材料及尺寸第67-69页
        4.3.2 试验过程第69页
        4.3.3 试验结果第69-73页
    4.4 母材及焊接接头超低周疲劳有限元分析第73-79页
        4.4.1 循环本构模型材料参数标定第73-75页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5-76页
        4.4.3 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76-79页
    4.5 母材及焊接接头超低周疲劳寿命预测第79-84页
        4.5.1 基于CVGM模型的寿命预测第79-82页
        4.5.2 基于经验公式的寿命预测第82-84页
        4.5.3 两种寿命预测方法的比较第84页
    4.6 超低周疲劳断裂机理分析第84-89页
    4.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5章 钢桥墩超低周疲劳损伤评价结构参数分析第90-105页
    5.1 概述第90页
    5.2 超低周疲劳损伤评价公式第90-91页
    5.3 钢桥墩有限元模型第91-94页
    5.4 结构参数对损伤评价结果的影响分析第94-102页
        5.4.1 轴压比的影响第94-97页
        5.4.2 长细比的影响第97-100页
        5.4.3 宽厚比的影响第100-102页
    5.5 与CVGM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第102-104页
    5.6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6.1 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第105-106页
    6.2 研究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4页
作者简历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星载固面可展开抛物面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下一篇:考虑锈蚀影响的钢筋滞回本构模型及结构地震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