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自复位钢连梁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SMA材性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连梁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21页
        1.3.1 自复位钢连梁理论分析第19页
        1.3.2 SMA棒循环拉伸试验第19页
        1.3.3 自复位钢连梁有限元模拟分析第19页
        1.3.4 自复位钢连梁伪静力试验第19-21页
第2章 自复位钢连梁的理论分析第21-27页
    2.1 连梁的分类第21页
    2.2 连梁的分析计算第21-25页
    2.3 力学性能参数计算第25-27页
第3章 SMA棒的循环拉伸试验研究第27-51页
    3.1 引言第27-28页
    3.2 试验概括第28-33页
        3.2.1 试件材料及设计第28-29页
        3.2.2 试验加载装置第29-30页
        3.2.3 试验加载制度第30-32页
        3.2.4 加载步骤第32-33页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3-47页
        3.3.1 试验加载制度第33-37页
        3.3.2 热处理参数对SMA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7-39页
        3.3.3 加工加热顺序对SMA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3.3.4 加载速率对SMA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0-41页
        3.3.5 应变幅值对SMA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1-43页
        3.3.6 循环次数对SMA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3.3.7 预应力对SMA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3.3.8 预训练后SMA破坏情况第46-47页
    3.4 拟合“旗帜形”曲线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4章 自复位钢连梁的数值分析第51-69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试件设计第51-57页
        4.2.1 连梁设计第52-54页
        4.2.2 梁外梁设计第54-55页
        4.2.3 加载梁设计第55页
        4.2.4 钢片及加载锚固板设计第55-56页
        4.2.5 SMA拉杆设计第56-57页
    4.3 SMA拉杆本构模型第57-59页
    4.4 自复位钢连梁有限元建模第59-63页
        4.4.1 材料的建立第59页
        4.4.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第59-60页
        4.4.3 定义接触单元第60-61页
        4.4.4 施加SMA拉杆预应力第61-62页
        4.4.5 边界条件第62-63页
        4.4.6 加载与求解第63页
    4.5 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第63-65页
    4.6 理论计算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第65-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9页
第5章 自复位钢连梁的试验研究第69-89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试验装置第69-71页
    5.3 加载制度第71页
    5.4 量测系统分布第71-73页
    5.5 SMA拉杆预训练第73-74页
    5.6 试验结果第74-84页
        5.6.1 整体位移情况第74-75页
        5.6.2 力学性能第75-77页
        5.6.3 变形能力第77页
        5.6.4 破坏模式第77-78页
        5.6.5 SMA拉杆的应变历程第78-79页
        5.6.6 钢连梁的应变分布规律第79-84页
    5.7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对比第84-87页
        5.7.1 变形模式对比第84-85页
        5.7.2 SMA拉杆的应变历程对比第85页
        5.7.3 力-开口角曲线对比第85-87页
    5.8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6.1 结论第89页
    6.2 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作者简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板岩镇民宿室内设计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杭州运河拱宸桥区段滨水开放空间适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