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0页 |
第四节 文章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概述 | 第12-17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概念及特点 | 第12-13页 |
一、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12页 |
二、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特点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西方国家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实践概况 | 第13-17页 |
一、西方刑事和解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4-15页 |
二、西方国家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发展情况 | 第15-17页 |
第三章 知识产权犯罪适用刑事和解的合理性分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犯罪适用刑事和解的基础理论 | 第17-19页 |
一、原始当事人理论 | 第17-18页 |
二、公权力的有限代理理论 | 第18页 |
三、经济分析法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知识产权犯罪适用刑事和解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一、满足被害人利益诉求,维护知识产权刑事法制权威 | 第19-20页 |
二、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 第20页 |
三、缓和当事人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知识产权犯罪适用刑事和解的可行性 | 第21-25页 |
一、“和合”的传统思想奠定了文化基础 | 第21-22页 |
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给予了政策支撑 | 第22-23页 |
三、知识产权犯罪特征与刑事和解契合度高 | 第23-24页 |
四、新刑诉法确立的刑事和解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制度构建 | 第25-42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实体法构建 | 第25-27页 |
一、刑事立法技术的运用 | 第25-26页 |
二、德国立法的借鉴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程序法构建 | 第27-39页 |
一、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适用原则 | 第27-29页 |
二、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参与主体 | 第29-30页 |
三、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和级别管辖问题 | 第30-31页 |
四、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 | 第31-33页 |
五、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模式和程序 | 第33-36页 |
六、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协议 | 第36-38页 |
七、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监督机制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和解的相关配套制度构建 | 第39-42页 |
一、构建规范的暂缓起诉制度 | 第39-40页 |
二、积极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 第40页 |
三、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件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