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形象构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25页
    一、选题缘起第9-12页
    二、中国形象相关概念界定第12-16页
    三、研究现状第16-23页
    四、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一章 中国人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呈现第25-43页
    第一节 母亲形象与中国形象呈现的传统性第25-33页
        一、阿兰的象征性第26-28页
        二、阿兰的情绪状态第28-32页
        三、母亲形象作为中国形象的呈现第32-33页
    第二节 父亲形象与中国形象呈现的现实性第33-37页
        一、王父的“孩童”状态第34-36页
        二、王龙:家长制权威的弥补性书写第36-37页
    第三节 知识分子形象与中国形象呈现的未来性第37-43页
        一、知识分子形象第37-39页
        二、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的对话第39-41页
        三、知识分子与未来中国形象的呈现第41-43页
第二章 “双重陌生化效果”的语言与中国形象的建构第43-53页
    第一节 “陌生化”语言构成的双重文化视角第44-49页
        一、赛珍珠小说人物语言与人物身份的错位第44-47页
        二、错位造成的“陌生化”效果第47-48页
        三、“陌生化”效果语言与中国形象的建构第48-49页
    第二节 “延续”的语言套话与中国形象的“集体想象”第49-51页
    第三节 “异质”的语言与真实的中国形象建构第51-53页
第三章 赛珍珠笔下中国形象呈现的特殊性第53-77页
    第一节 双重文化身份第53-61页
        一、文化身份第53-55页
        二、游走在两个世界第55-57页
        三、传教士的女儿第57-59页
        四、文化身份重建第59-61页
    第二节 异质文化中赛珍珠笔下中国形象的特殊呈现第61-70页
        一、客观中国形象:与萨克斯·罗默的傅满洲系列小说比较第61-65页
        二、诗意的中国形象:与中国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比较第65-70页
    第三节 共性关注下中西融合的追求第70-77页
        一、共同的精神家园第70-72页
        二、美国华文文学新的转向第72-74页
        三、走向对共性的关注第74-77页
结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87页
作者简历第87-8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利玛窦在华形象流变
下一篇:《白色巨塔》的研究--大学医学部人际关系的实像与虚像